7月30日,作为健康中国15项专项行动之一的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在京正式启动。此前一天,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有关情况。
连续两天对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作出部署安排,足见国家层面对该行动的重视,以及对持续提升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点关注。
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占总人口的11.9%。然而,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居民大致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这说明我国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老年人健康快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从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9项指标和23项具体内容,旨在大力提倡“不但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健康”的理念,努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共建共享。
根据介绍,9项指标中包括两项结果性指标、3项政府工作指标、4项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两个结果性指标为:未来10年,65岁至74岁老年人失能的发生率要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为确保这两项指标如期实现,行动为政府下达了“硬指标”,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到2022年,所有养老机构都能以不同的形式为入驻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至2030年期间持续改善;到2022年和2030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分别不低于50%和90%,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分别达到75%和90%。4项个人和社会的倡导性指标为:一是老年健康核心信息知晓率不断提高;二是提倡老年人参加定期体检,经常监测呼吸、脉搏、血压、大小便情况,接受家庭医生团队的健康指导;三是鼓励和支持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为老年人组织开展健康活动;四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除9项主要指标外,老年健康促进行动还设计了23项具体内容,其中政府层面涉及12项,包括开展老年健身、老年保健、老年疾病防治与康复等宣传教育活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计划,为贫困、空巢、失能、失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医学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和家庭共同推进。”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在出席启动仪式时指出: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紧密联系相关部门,围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6个环节,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启动仪式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编写的《失能预防核心信息》正式发布。这一核心信息从健康状态维护、危险因素干预、友好环境建设3个层面为预防老年人失能发生提供了科学指导,从而引导广大老年人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转自:中国老年报)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