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陈运奇:创新医养结合,不断增强老年人幸福感
时间:2019-07-05 来源:研究室

2.49亿——这是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占总人口17.9%的老年群体,已将我国老龄事业、涉老产业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机遇与挑战并存。

84.18%——这一数字来自刚刚发布的《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我国家庭社区养老需求率高达84.18%,且农村老年人高于城市,西部地区的老年人需求率高于东部地区。

在巨大的刚性需求下,如何切实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不断增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陈运奇。这位先后从事临床医学、老年医养工作40余年的教授级老军医,对老年群体有着专注而持久的热忱,对医养结合则有着冷静、理性的思考,并在该领域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思考一:医养结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日益增强,不仅要活得久,且要在健康条件下长寿,医养结合服务由此应运而生。”陈运奇告诉记者,“医养结合的主要任务是‘治未病、治慢病、促康复、抗衰老’,主战场在基层、社区和乡镇。因为慢性病防治最需要医养结合,服务对象也都是健康、亚健康和慢病中的老年人,目的是让这些人无病早期预防,有病及时治疗,健康快乐一生。”

“医养结合”的内容包罗万象:医,包括诊治、检查和临终关怀等;养,包括照护、精神疏导和文体活动等。因此,“医养结合”不是单纯的“养老院+医院”,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在陈运奇看来,这种“有机”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医疗机构不涉养、养老机构不涉医”之现状,政府大力提倡医养机构合作,鼓励医院办养老院,并在养老院中设医疗机构;二是针对患者的医养过程,提倡“院前预防,院中医疗,院后疗养”;三是针对老年人“一体多病”的情况,应立足生命全过程,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支持。

思考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需坚持“区域化医养结合模式”

 “空巢”现象是全球性难题,也是陈运奇等老龄问题专家们花费巨大精力“求解”的重要课题。陈运奇坦言,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及城镇化建设日益加快的今天,与之相应的是大量“空巢老人”的出现,尤其是在基层和农村,生活照料不到位、贫困老人治病难等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现状,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通过实践确立的“区域化医养结合模式”被业界公认为“最应该推广的主流模式”。

 陈运奇解释,所谓“区域化”就是在政府主导、学会指导、企业建管条件下,“按辖区,呈体系,全覆盖”和市县乡村一体化建设的模式。医疗服务依托现行的各级医疗机构,养老则依托在各级医疗机构旁建的民营养老机构。它覆盖本地域全体居民,不漏掉一个老人。“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区域化医养结合模式’才是破解我国当前医养结合困局,实现社会健康老龄化的最根本模式。也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作为和担当。”陈运奇肯定地说。

思考三:“互联网+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是最佳健康理念。

在投身老年医学之前,曾任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的陈运奇,早已是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权威专家了。由其带队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持计划课题,创造了国内首家城市卫生信息化“厦门模式”和农村卫生信息化“安仁模式”,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在陈运奇看来,“互联网+”为创造养老产业新生态提供了更多捷径,“比如通过互联网,家庭、社区、医院、养老院得以互联共通,患者足不出户就能预约挂号、网上咨询、远程会诊和网上购药等,让优质医疗资源普惠更多老年人。又如我们创建的示范性医养结合村、镇、社区都设有小型医院,并与解放军总医院建立了远程医学会诊联系。再如学会在成都青城国际颐养中心创建了我国首个高端‘互联网+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在石家庄东许营村创建了我国首个‘互联网+医养结合示范村’,在海南白沙帮溪四季春天温泉小镇创建了首个养老社区式的‘互联网+医养结合示范社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能确保线上管理、线下服务、智能评估和大数据应用实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地运行,也使‘互联网+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成为目前最完整的健康模式。”

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摸索和积累阶段,尽管少不了艰难困阻,面对未来陈运奇仍充满信心:为所热爱的事业而奋斗,愿每个老人都能健康快乐,优雅一生。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