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学科”到“重点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变化
时间:2019-02-13
来源:中国老年报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进入40个年头。回顾我国各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老年医学领域的发展称得上独树一帜。再回首,有值得珍藏的甘与苦;看现在,有值得记录的得与失;问将来,有值得期待的守与闯。
1 必由之路 老年医学顺应“银发浪潮”之势
“在家就能让大医院的专家看病,太方便了!”说起远程医疗的好处,刘阿姨赞不绝口。
家住北京六里屯的刘阿姨是位尿失禁患者,也是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患者。其经治医生在定期给老人进行慢病管理时发现,刘阿姨近期的病情较前加重,马上连线北京朝阳医院远程医学中心,请泌尿外科主任张鹏实时会诊。专家查看了刘阿姨的病史资料和既往检查数据,给出了精准的治疗方案。几天后刘阿姨病情大好。
这种足不出户看专家的“超值”体验正是北京朝阳医院、北京老年医院等开展的“医养结合与家庭医生远程医疗支持体系”,使老年患者获得更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同样得到高效医疗服务的,还有81岁的李大爷。与很多同龄人一样,李大爷看似身板硬朗,可“潜伏”的毛病却不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前列腺炎……为了治病,不同科室开出的药多达22种,其中大部分还得常年服用。“这么多药,会不会在身体里打架?”李大爷无奈地苦笑着。当无意中听说北京隆福医院能为患者“优化用药”时,李大爷决定去“优化”一番。经过该院内分泌科、心内科、肾病科、药剂科、营养科等8个科室的医生综合评估后,李大爷的药被减到12种。一段时间后,他惊喜地发现,“少吃10种药,各项检查数据基本正常,身体也不错。”而这正是北京隆福医院老年医疗综合评估中心的工作之一。作为北京市首批老年医院的一院之长,卢艳丽在此方面下了苦功。因为优化治疗并非单纯的减药,而是根据患者的综合状况或换药、或停药、或加药,以最大程度维护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生活质量,他们做到了。
无论是“互联网+”医养创新服务,还是医疗综合评估,老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折射的则是我国老年医学发展的坚实步伐。
当“人口老龄化”成为新的基本国情,当老年人的健康及照护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发展老年医学已成为必由之路。
老年医学的目标就是让老年人能全面积极地生活;预防老年疾病、尽早地发现和治疗老年病;减轻老年人因残疾和疾病所遭受的痛苦、缩短临终依赖期;对生命的最后阶段提供系统的医疗和社会支持。其包括范围广,目前已有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流行病学、老年预防医学(包括老年保健)及老年社会医学等。而将老年医学推上快车道的,正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抉择。4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年健康问题,立足国情,着眼未来,推出了一系列加快推进老年医学建设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2 跨越之路 迎接挑战结硕果
秣马厉兵迎挑战 我国老年医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端于老年临床医疗和高级干部保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其服务范围向普通老年人群的大众保健方向延伸,学科转型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在此背景下,1980年,原卫生部成立了老年医学专题委员会。1981年10月9日,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成立。为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健康老龄化”的提议,我国又相继成立了中国老年保健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等,在医疗实践中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大批专家,已成为我国老年医学的核心骨干。
开展老年医学综合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老年医学各学科人员通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老年疾病发病率调查、长寿调查、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健康长寿的影响调查,以及老年医学综合考察等,科学地总结出人类健康长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提出人类要实现健康长寿,须因人而异采取综合对策。
制定健康老人新“国标” 2013年,在对世卫组织等制定的健康老年人标准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具体情况,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制订了《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
1.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功能异常;无重大疾病;相关高危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达标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2.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能适应环境;处事乐观积极;自我满意或自我评价好。3.能恰当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4.日常生活活动正常,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5.营养状况良好,体重适中,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老年病防治、护理规范日趋完善 为制定适合中国老年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专家共识”“诊疗指南”。仅2012~2017年,老年医学分会就发布相关专家共识多达18项。
2018年《中国老年医疗照护教学与实践指导》及《老年照护师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老年医学照护师资格认证和培训标准将迈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科研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1985年,国家级老年医学研究机构——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以老年医学为重点,开展老年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防治研究以及延缓衰老过程的研究。在随后的30年里,以北京宣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三甲医院为载体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相继成立。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批准设立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以构建覆盖全国的老年病大数据平台。
保健医学模式趋于成熟 中国特色的老年医学发展与保健医学密不可分。老年医学工作者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创建并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如个体化全程照护、综合评估与预警、多学科联合救治等,已成为我国老年医学服务模式的核心内容。
老年健康管理深入社区 一是持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指导等。二是落实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慢性病防治项目,重点为老年人等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干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癌症早诊早治等工作。三是加强对基层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四是在全国建设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五是贯彻落实《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关注老年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
3 坎坷之路 奔走鼓呼为老年医学正名
40年来,我国人均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全国健在的百岁老人近六万。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从“生物病”向“生活病”转变。2018年,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中国老年疾病报告》显示,恶性肿瘤、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居住院患病前5位。老年住院患者共病比例高达91.36%。面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2017年两会期间,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范利等42位委员联名提交的《关于提高我国老年医学学科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我国至今尚无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基本构建模式。目前,县级以上老年病医院不足150家,其中三级医院仅有北京老年医院、福建省老年医院两家,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全国1500多家三级医院有老年医学科的不足150家,设立率不足10%,有不少还属于干部保健性质,没有面向社会老年人群开放。此外,我国尚无国家级老年医学高校教育教材体系,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和标准。
4 未来之路 希望之光照耀老年医学
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老年医学大发展。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卫计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2017年,原卫计委联合12部门首次就老年健康问题制定国家级专项规划《“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协议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护理站等。
关于范利等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建议,2017年8月31日,原卫计委正式作出答复,包括“将‘老年医学’列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下的一个专业领域,并招收该方向研究生,为提高老年护理队伍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同样,它也适用于老年医学。我们看到,在这波澜壮阔的40年中,因为国家更重视、社会更关注、业界更投入、百姓更需要,老年医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那么,在可预见的下一个5年、10年,何不让我们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一起见证我国老年医学新纪元!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