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照护不仅需要技术培训,还需要人文关怀,在这方面,一些国际先进机构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国养老服务基础能力远未跟上老龄化进程,而国内平价的养老机构不足,许多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不高,缺乏人文关怀,而高质量的服务价格又远超出工薪阶层的承受力,难以惠及大多数老年人。
照护需求大 供需错配
“我现在长期在国外工作,我妈妈不年轻了,我也已经不年轻了。虽然她现在不需要任何人照顾,但我知道她早晚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服务。老龄化是一个全世界的重要话题。”美国驻上海总领事谭森说。
中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老龄人口上升带来大量的照护需求。根据国家老龄办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长到3500万;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均已突破1亿大关。
在“银发经济”刺激下,中国养老机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民政部2017年统计数据,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已到达15.5万个,比上年增长10.6%。
这块市场也吸引了许多外资养老机构。据了解,目前国内养老机构的外资投资主体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一些外资机构会选择和本土机构合作。然而,外资养老机构定位主要在高端市场。机构布局多在一二线城市,根据不同的服务等级和房型,每月价格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部分外资养老机构的入住会员费就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缺失的人文关怀
“国外很早就不使用约束带了,但是国内很多机构还在用。我们是国内比较大型的养老机构了,也无可避免地在使用。”一位养老机构人士说,约束带是一种固定四肢的医用工具,在给意识不清者打针等特殊情况时,为了避免其自伤或伤人而使用。
是否使用约束带?细节背后是养老照护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差异。“国外的照护人员配比比较高,也有一套完整的培训和监督体系做保障,而国内的理念还没跟上,所有压力都集中在护理员身上,为了减少风险,就不得不使用这样的工具。”某养老产业集团运营部副经理罗连清说。
2019年,有着“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俄罗斯举办,上海和睦家医院护理部总监周嫣曾担任上届比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的裁判长,她介绍说:“该比赛已有60多年历史,但中国在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中仍处空白,明年将首次参与。中国在参赛中还存在诸多挑战,也折射出中国养老服务的基础性难题。传统护理更关注技术和疾病,而大赛项目涉及面更广泛,比如,在人际沟通技巧中,强调保密和隐私,考虑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需求;在管理服务能力中,强调患者参与和建立信心;在名词用法上,不用‘患者’,而是用‘照护对象’或‘客户’。”
至今,中国医疗注重技术能力,对人文关怀仍有忽视。“以前的教科书和培训比较看重疾病,不注重预防教育,把治疗前和治疗后都斩断。专科医院也是在宣传技术强、会看什么病、做过多少手术。但我们平时工作中收到的投诉,很少是对技术不满,更多是评估、关怀、教育方面。”周嫣说。
“国外的照护人员比较礼貌友好,你讲话的时候他不会掏出手机看,这是融入文化里的习惯。我们培训时告诉护理员走之前要问一句‘我还能为你做什么’,他们也总是程式化的执行,边说边走,半条腿都已经在房间外了。”周嫣无奈地表示。
不过,一些中国机构也在尝试人文关怀实践。荀广娟在一家医养中心负责照护项目,在照顾老人方面,她颇有心得。她展示了为入院老人做的评估表。其中,某位老人的表格中会写明“高血压高危、听觉视觉中度障碍、跌倒评分、出院小结”等情况。“除此之外,有的老人退休前是老师,他就喜欢让人叫他老师,我就会在备注中写上。有的人中午有泡脚的习惯,我就不能让他吃完午饭直接去睡觉。”荀广娟说。
养老不是一个低端的事
虽然掌握了很多小技巧,荀广娟还是很无奈,因为她发现自己这本“经”很难传递到下面的护理员中去。
“技术好教,但职业素养很难培训。”荀广娟坦言。多位照护机构的负责人表示,照护人员数量不足、流动性大、素质偏低使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养老行业照护人员流动性普遍较大。 “护理员和照护对象的配比一般要在1:8,晚上要到1:16,但是国内大部分机构是达不到的。机构也很难留住在一线的人,一线护理员在不同机构间跳槽,行业外的年轻人也大多不愿意做这个行业。”罗连清说。
人员的快速流动折射了护理员薪资普遍偏低的问题。据了解,行业中护理员的平均薪资大约在每月3000元,高端一些的养老机构能达到6000~7000元。“我们在阳澄湖有一个养老院,一直缺人,因为在阳澄绑大闸蟹一个星期都可以赚好几千,还有谁愿意做护理员这么辛苦的工作呢?”罗连清表示。
除此之外,职业社会地位偏低也是一个因素。周嫣强调,做养老首先要培养养老的文化,不要把它当做一个低端的事来做,总看不起护工。
“有些公立医院做得比较好,不仅有人文素养的培训,每年还会过护理节。护理员是一个人,要赚钱,心里也要有满足感。”荀广娟表示。罗连清则将护理员的叫法改成照护师,“虽然只是名字改变了一下,但是会让他们感觉更加专业、更加自信。”
未来,照护人员或许也需要依个性匹配。一家国外医养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医养机构的护士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护士往往在培训出来以后就立刻走了,大多直接离开了这个行业。公司研究了几个长期留任的护士,发现她们坚持这份工作的原因是性格合适。于是,公司上线了一项评估工具,将不同特质的人匹配到不同部门岗位,比如耐心温柔的去做老年痴呆的照护,活泼开朗的去护理区做活动,最终离职率降低了81%。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