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国,老人养老的思想观念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乐观的养老态度和生活方式,逐步被许多老人所接受,特别是在城市尤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但也要看到,由于受旧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的影响根深蒂固,要让所有的老人都转变养老观念、树立新的养老人生观,并非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有人说,中国大多数老人并不缺养老的硬件,而最缺乏的是积极乐观的养老人生观二这话不无道理。我认为,老人转变养老观念需要有一个认识渐变的过程,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操之过急;又要解放思想,勇于追求新的养老生活:对于多数老人来说,应注意在“三个转变”上多用点心思。
从养儿防老向养老既靠子女又靠社会转变
养儿防老,这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最通俗最直自的表述,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在防老养老实践中得出的所谓经验性结论。不管这种养老理念是否科学,但在经济不发达、贫穷落后、社会养老制度儿乎等于零的旧中国,还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传承的,甚至生儿成了防老养老的主要途径和寄托。所以,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是不少人的期盼和追求。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生了儿子是家门之幸,生了女儿觉得脸上无光,甚至会满心的忧伤和失望。所以,有的一连生了几个女儿还要接着生,不生儿子决不罢休。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的实力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得到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对我们国家进人老年社会后出现的新问题高度重视,通过深化对养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大制定养老政策和财政投人的力度,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社会、家庭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全社会尊老敬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良好风气和可喜局面正在形成。
事实一再证明,老人养老只靠生儿是不够的、靠不住的。有儿者靠儿,没儿者靠谁呢?即使有儿也不一定都愿意或者能够承担起老人养老的责任:儿子孝顺,全心全意报答养育之恩,是老人之福;儿子不孝顺,不管甚至虐待,是老人的刻骨之痛。多子并一定能够多福,有的就一个儿子不孝,有的儿个儿子比着不孝,连老人的吃、穿、住都没有着落,逼得老人无奈把儿子告上法庭、对簿公堂,这样的典型案例常有媒体报道,可以说屡见不鲜。因此,老人养老既要靠自己、靠孝子、靠家庭,又要靠组织、靠社会、靠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从一定意义讲,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但在现阶段,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老人无忧无虑养老的梦想,单靠某一种途径是难以实现的。只有把可利用的资源都整合起来,把可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老人养老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从存钱养老向既要存点钱又要舍得花钱转变
人这一生,想要于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往往存钱养老的想法就会慢慢多起来。总觉得在现今经济社会里,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到了年龄大不能挣钱的时候,收人减少了,身体变差了,看病等用钱的地方更多了,不多存点钱咋行呢?一旦身体患了意想不到的疾病怎么办?所以,为了应对养老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舍不得吃好的、穿好的,更舍不得花钱走出去观光旅游,至于如何让自己活得潇洒快乐一点从来不去想,而是一门心思省钱和往银行里存钱。
我并不是完全反对存钱防老养老,而是反对为了存钱,该花的钱不花,该去一些地方看看的不去,该对社会公益事业尤其遇到天灾人祸的地方和群众献一份爱心的也不献,这样只为存钱养老而活着的人生还有意义吗?多年以前,曾流传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死后在“阴间”一见如故,互相倾诉在“阳间”实现心愿的故事。中国老太太说,我的一个最大心愿总算实现了,养老的钱攒够了,再也不愁养老没钱了。美国老太太接着说,我的心愿也实现了,世界上想去看的好地方都去了,因游玩而负的债也还清了。这个虚构的故事,虽然听起来有点荒诞和离谱,但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养老观和消费观。
据说,在欧美有的发达国家,老年人是不太愿意存钱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社会福利比较好,老人养老的费用都由国家承担了。目前,我们国家仍处在发展之中,经济总量虽然排位世界第二,可人均的位次却比较靠后,加上底子薄、人口多,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做到所有老人养老的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存点钱补贴养老费用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为了让老年生活得有滋有味和充满乐趣,应该努力改变钱只存不花的旧观念,要舍得在花钱中寻找快乐、享受健康、延年益寿。千万不要像前面故事里讲的那个中国老太太,养老钱攒够了,还没有来得及花就去见马克思了。
从围绕孙子辈转向寻求新的养老方式转变
曾听到不少老人说,人老了肩上的担子反而更沉重了,不仅要承担起料理不完的繁杂家务,而且还要负责带管及教育孙子辈,从早忙到晚不得清闲:在这方面,农村老人遇到的问 题就更加突出,儿女为了挣钱外出打工拼搏,孙子、孙女成了“留守”儿童,养育孙子辈的责任全落在了老人身上,老人只能默默地忍受“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无奈和苦不堪言的巨大压力。人老了不但没有享到清福,反而成了照顾孙子辈劳心担责甚至受累不落好的苦工。
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而且与中国老人思想保守和生活方式落后紧密相连。这就导致了中国的老人同欧美的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及方式不尽相同:据说在欧美,老年人同年轻人一样,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和所喜欢的生活。为了使儿女增强生存的能力和让自己活得潇洒快乐,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父母就会逐步不再提供生活来源,让其走上社会寻找生活出路,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已;对于结婚生子的儿女,也完全没有帮助其照顾孩子的义务所以,普遍的情况是儿女结婚生子后,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自己养.至于遇到某些困难,父母会主动去帮助,但也是暂时的。可在中国,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和帮助与欧美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可结果又是怎么样呢?比如,有不少父母对儿女儿乎是一包到底,含辛茹苦把儿女养育大了,接着又要帮助儿女带养孙子辈,老人累的像“孙子”,儿女却不以为然,还觉得是应该的。由于父母的大包大揽、默默奉献,结果使儿女养成依赖父母的惰性,成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啃老族”。
当然,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父母对待儿女要像欧美那样恐怕一下子难以做到父母对儿女该管的要力所能及地去管、管好,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责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应该逐步改变对儿女的传统管法,管要有底线,管到多大年龄,管到哪一代,就不能再管、多管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老人应该向欧美的老人学习,不溺爱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和要求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养成自食其力的好品质。实践一再证明,一包到底的管法,管了二代管二代,吃苦受累不说,往往还不能换来好的效果。为什么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表现优秀的多、自立自强精神弘扬的好?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可以依赖的“靠山”。所以,老人应该坚信儿女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离开自己的这根拐杖照样会走得好甚至更好,下定决心从围绕锅台转、孙子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实践和探索新的养老方式上来,或许这样的养老人生会更洋溢着青春与活力,更快乐,更幸福!
(作者系党建研究所退休干部 田炳臣)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