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国家卫计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有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的情况。记者获悉,2017年,以省区市为单位在85%以上的地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到60%以上,力争实现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今年的5月19日为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2016年5月,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变为综合的健康管理,是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革新,是应对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带来的健康新挑战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截至2016年底,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22.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8.8%。目前,已有27个省区市印发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性文件或实施方案。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街道都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各地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后,健康管理效益逐步提升,家庭医生“朋友”的概念和“贴心人”服务模式深入人心。
会议提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需要重点解决好“两个积极性”问题。
一是要调动群众参与签约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为签约居民提供预约门诊、优先转诊、慢病长处方、家庭护理、健康管理等差异化服务措施。在医保方面,通过提高报销比例、连续计算起付线等优惠措施,引导居民主动签约。同时,要不断改善基层服务条件,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的上下联动,让签约居民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赋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适当放宽基层用药目录,推行慢性病长处方。今年卫计委已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增强老百姓的信任度。
二是要调动医务人员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围绕“两个允许”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充分发挥绩效分配制度的正向引导作用。在编制、人员聘用、在岗培训、评奖推优、职称晋升等方面重点向承担签约服务工作的人员倾斜,为家庭医生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