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之路怎么走
时间:2017-03-21 来源:中国老年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开展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医养结合由此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他们各抒己见,为医养结合的发展出谋划策。

医养结合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肖伟:

“我的老母亲治病每年开支不菲,同时需要兄弟姐妹等家里人一起照顾。我的收入负担得起,可普通老百姓花得起吗?还要牵涉全家人的精力,一般的家庭仅靠一己之力很难承担。如果有第三方保健康复养老机构介入,既把费用降下来,又解放了人力,可以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肖伟说。

他认为,中医药保健养生与健康养老服务相结合,是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路径之一。他建议,民政、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沟通,尽快研究制定养老产业与现行医疗保障机制对接的具体政策,鼓励一批名老中医和有特色的中医院、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保健养生、健康养老产业建设,使中医“医养结合”的模式成为社会养老产业的主流,为推进两者融合服务提供制度支持。

对于具有中医药背景的民间资本,在土地划拨、项目立项、资金筹措,以及项目运营期间在税收和财税补贴方面,给予和国家相关福利机构等同的国民待遇。可以借鉴苏南、苏中小城镇建设城市群崛起的经验,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方式,完成医养结合项目的前期规划,借助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健康服务产业体系。

突出医保政策对医养结合的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燕达集团董事长李怀:

我国目前的养老需求仍远超服务能力,医疗和养老的衔接程度仍很低。其中,政策保障性不足是医养衔接程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医养结合有关的医疗、养老和医保政策受财力限制,对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保障不够,异地医保和很多护理项目不能纳入医保支付,使得很多医养结合机构举步维艰。而医养衔接程度不高又直接导致无法形成健全养老体系,使养老游离在专业的医疗照护体系之外。

燕达医院自2014年5月以来先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实现了紧密合作,并与协和医院签订了《精准医学诊断和基因检测研究中心合作协议》。燕达健康城则实现了四项基本保障,即医疗保障、康复保障、生活照料保障、文化娱乐保障,同时设置临终关怀,实现了覆盖人的生命全周期所需的“健康照护和服务”。

为解决北京、河北两地的医疗保险在统筹层次、报销标准、物价项目和收费票据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两地社保部门密切合作,在全国率先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燕达医院也成为全国首家跨省市医保异地直接结算单位。去年,《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签订,将燕达养老中心作为北京市养老试点单位,为入住在养老中心的京籍老人就医提供了可靠保障。

李怀建议,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对民营医养综合机构予以扶持,同时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鼓励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形成多元化医养新格局。当前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事业还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医养结合事业的整体发展。随着老龄化快速发展与医疗费用的增加,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要让社会资本充分参与医养结合事业,进一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刻不容缓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莲池区东关街道东方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袁红梅:

许多农村空巢老人不仅存在“养”的需求,对“医”的需求更大。目前,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单一,缺乏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医与养尚未有机互联。因此,积极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刻不容缓。

袁红梅代表建议,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兜底式”养老服务保障政策,应将发展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监管,以确保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真正落实;进一步提升政府兜底保障标准,重点关注经济困难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地区医疗设施,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家庭医生让“健康接力”传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

79岁高龄的南京市民许伟华,每次从家里到省医院看病,公交地铁需要折腾一个多小时。“年纪大了,毛病出来了,家里有个学医的就好了,可以先问问,有时候到医院去连挂哪个科都不知道。”许伟华说。

对此,王旭东委员认为,现在社区医院的硬件设施大幅提升,也有家庭医生,但很多人还是会去大医院看病,双向转诊没有真正实现。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普通人遇到健康问题时,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帮着解决好,或者及时与大医院的专家一起解决,让病人减少求医的流程,求医问药更有针对性,降低看病成本。

王旭东坦言,要让老百姓乐于在社区内解决健康问题,保险、保障还要快速跟上,比如中医针灸,可以从保险里出,病人就不用担心费用问题。此外,很多离开家乡、在异地跟儿女生活的老人,异地养老的首要障碍就是就医,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扩大用药保障范围,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加快扩张商业保险,不同人群应有不同保障水平和个性化保障特色的保险。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