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冲及:研读风云岁月,撰述百年历史
时间:2016-04-05
来源:老干部之家
金冲及治史近70年,对百年中国每个脚印如数家珍……对已经86岁的金冲及来说,似乎不适合再用“成长”二字。他74岁时卸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了学术研究领域。有些人推测《20世纪中国史纲》是他的封笔之作,而他却果断地回应:“我不说‘封笔’。”那些或新或旧、如山如海的史料,已经被他视为精神食粮,不“吃”不行。采撷、咀嚼、回味这些精神食粮,会有新的体悟、新的发现。“我想,到了我这样的年纪,虽然再做长期的、很大的计划已不太现实了,但的确还可以再做一些事情。”对这样一位精力充沛、才思喷薄,从茫茫书海中不断发现“新大陆”的老者,怎么不适用“成长”二字呢!
时代赋予的身份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冲及就被认为是史学界的翘楚。60多年来,金冲及著述等身,新作新论不断,一篇篇见解独到的论文,一部部功底扎实的专著,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牢固的学术地位。
对历史感兴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金冲及不记得了,但他记得上小学时,他有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小丛书”,每一本就是一个历史故事,看得入迷。有的书名他至今都能说得上来……
他考入复旦中学后,那时候,由武汉大学教授李剑农编著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颇为流行。十几岁的金冲及用积攒的零用钱买来,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直到今天他还纳闷:“小孩子读这样的书居然不觉得沉重。”
16岁的他在高考填志愿时最终选择了复旦大学史地系。
1951年金冲及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先后担任校团委书记、教学科学部副主任等职。那时,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党政干部在系里兼课,“双肩挑”。于是,从1953年起,金冲及走上讲台,讲授中国近代史。先是给新闻系讲,以后给历史系讲,一讲就是十几年。
如今,他还担任着好几个大学的教授,但和当年不同的是,讲课已不再是他的主业。从1965年到2004年间,他先后在文化部、文物出版社、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工作……看似都和历史有关系,其实用他本人的话讲——“我改行改大了”。
1983年,一纸调令将他调往中央文献研究室。多如牛毛的档案任他查阅,53岁的他仿佛找回了中学时一头扎进图书馆书库的那种感觉。他如饥似渴,开始了对党史的研究。
“改行”带来的广泛涉猎令他眼界开阔,心窍洞开,思维活跃。他的作品(主编、撰写、合编、合著或参与编写、制作)可以印证这一点:不光有《辛亥革命史稿》《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等严格意义上的史学专著,还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陈云传》等人物传记,甚至,我们还能在《周恩来》《长征》《延安颂》等影视剧的字幕单上看到“总顾问:金冲及”的字样。
严格的史学训练、厚实的史学功底和深远的史学眼光使他善于思考、敢于碰硬。75岁生日的第二天,他把稿纸铺在写字台上,落下了《20世纪中国史纲》的第一个字。自此寒来暑往三载有余,一部1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终于出手了。
板凳宁坐十年冷——“挤时间读书是我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名言,也是金冲及治学的座右铭。了解金冲及的人都知道,他做学问,80%的时间在看资料,20%的时间写作。他1981年开始做党的文献研究工作,到1988年才敢发表个人署名的第一篇有关党史的论文。对著作同样是如此。他说:“当主编决不能仅仅挂个名,而是对全书的每一个字都得负责。”
17岁上大学,20多岁出书,在别人看来是聪慧过人,但金冲及却认为自己“很笨”。他至今都不会使用电脑,一切皆靠手抄,他书桌上那写满蝇头小字的手稿,都是一字一句用手写下来的。一部《20世纪中国史纲》就是这样一个个字写成的,连整段的史料也是一笔笔恭录。正是这种硬功夫,让历史的每个细节都在金冲及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记,最终了然于胸、把握娴熟,达到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高水平。
阅读大量史料,并不见得就能在历史长河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阐释新意。金冲及认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占有史料之外,“视野一定要广阔”, 要拥有“跑野马”式的博览兴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积累广泛的知识。1972年,金冲及调任文物出版社,先后任副总编辑和总编辑,一干就是10多年。10多年间,他系统地补充了考古、青铜器、陶瓷、古建筑、书画等方面的知识,至今对历代瓷窑的特点还能脱口而出。文物考古出版的工作经历和学习,拓展了金冲及的研究视野。
每天上班下班,还要参加各种会议,但无论多忙,金冲及也要保证一段独自阅读的时间。“挤时间读书是我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时间从哪里来?金冲及有一套节约时间窍门:一是不串门,二是不看电影。他的朋友虽多,但大家聚会很少,“好朋友一年见一次面就差不多了,见面谈的也大多是学术问题。”有限的时间怎么用?金冲及说:“要经常掂量和盘算,不能走到哪里算哪里,要不断总结,提高工作效率。用心和不用心,结果大不一样。”
正因为时间紧,才格外珍惜,分秒必争。金冲及有个在理发时看书的习惯,一边理发一边捧读,理发师傅对他总是牢骚不断。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地震次日,他就在暴雨中头顶塑料布,埋头阅读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在他看来,研究历史没有捷径。有的人不愿意研究那些看似乏味枯燥的史料,却先提出一个看似标新立异的理论,没有史料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这样的人也可能走不远。倒不如沉下心来,在对浩繁史料的研究中,努力弄清事实是怎么回事,从事实中形成观点,这样的观点才站得住脚。由于“基本功”扎实而厚积薄发,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他60岁之后完成的。
少年好读书、读好书——“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金冲及自少年起就喜好读书,尤其爱读那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论说。生活书店的门市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在一个僻静的角落,他能读上一整天。“眼看着国家和社会的状况一天天坏下去,我急需找到解决的办法。当时中外各种思潮的书籍我都涉猎,其中最喜欢邹韬奋的。他不仅讲道理,还与中国现实联系起来。以后又读到艾思奇、薛暮桥、许涤新、胡绳、华岗等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述,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让我对唯物史观的诞生是人类历史观的一场革命有了深刻理解。当《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油印本悄悄流传时,我被深深打动,文中对中国社会的透彻分析,让我豁然开朗。经过反复比较,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48年初,金冲及加入中共上海地下党后,立即投入到学运大潮中。这既让他接受了革命的洗礼,也遭到通缉。根据党组织指示,他躲避起来,在一间小屋一住就是几个月。充裕的时间让他从早到晚手不释卷,“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头脑中从此扎根……” 新中国成立后,金冲及完成了在复旦大学的历史学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成为他研读和写作的指南。他回忆起与数学家谷超豪住在同一宿舍的那段日子时说:“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我们经常切磋读书心得,都将方法看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掌握了方法便可以点石成金,比研读结论更能启发心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在金冲及看来,“并不是要背诵,更不是要拘泥于他们针对当时情况所作出的某些具体结论,而是要透过他们的论述来学习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理论思维的能力”。从1955年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意见》起,一直到2009年《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出版,再到辛亥革命百年、毛泽东诞生120周年时撰写的一系列文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始终照耀着金冲及的学术生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金冲及都要著文论述自己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心得。当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时,作为咨询委员会委员,金冲及全身心投入其中,花费了大量心血。
使命与责任——“这是党交给我们的工作,没什么苦不苦的”
金冲及是一位学者,一位朝夕与学问为伴的人,从1953年到2004年74岁离休,担任各种领导职务长达50多年。他说:“自己的头衔不少,不过,我的本职就是一名史学工作者。”他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这是党交给我们的工作,没什么苦不苦的。一件件文献并不仅仅是一张张纸和文字,透过它看到的其实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和时代画面,就像电影胶片,如果分开看,每张都是死的,但通上电一动,就在你眼前活起来了。读文献时,这股电力就是人的理解力。”没有时间看电影的金冲及却很喜欢用电影来打比方,很诚恳,也很有感染力。
金冲及的研究兴趣是近代历史,且是辛亥革命史的专家。年过半百,因为工作之需,将范围扩大到党史,对他而言是个考验。但考验的结果证明,他的治学功夫不仅让他迅速适应了工作,且还在新的领域取得丰硕成果。70岁以后,他写下了《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75岁生日的第二天,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全景,又在金冲及的笔下奔涌而出:《20世纪中国史纲》共四卷,皇皇巨作,120多万字,2009年出版后,一年内发行8万多套,在史学界引起轰动。
如今,已经退下来的金冲及每周有两天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他还担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如果健康和精力许可,希望还能继续在史学领域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金冲及说。
时代赋予的身份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冲及就被认为是史学界的翘楚。60多年来,金冲及著述等身,新作新论不断,一篇篇见解独到的论文,一部部功底扎实的专著,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牢固的学术地位。
对历史感兴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金冲及不记得了,但他记得上小学时,他有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小丛书”,每一本就是一个历史故事,看得入迷。有的书名他至今都能说得上来……
他考入复旦中学后,那时候,由武汉大学教授李剑农编著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颇为流行。十几岁的金冲及用积攒的零用钱买来,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直到今天他还纳闷:“小孩子读这样的书居然不觉得沉重。”
16岁的他在高考填志愿时最终选择了复旦大学史地系。
1951年金冲及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先后担任校团委书记、教学科学部副主任等职。那时,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党政干部在系里兼课,“双肩挑”。于是,从1953年起,金冲及走上讲台,讲授中国近代史。先是给新闻系讲,以后给历史系讲,一讲就是十几年。
如今,他还担任着好几个大学的教授,但和当年不同的是,讲课已不再是他的主业。从1965年到2004年间,他先后在文化部、文物出版社、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工作……看似都和历史有关系,其实用他本人的话讲——“我改行改大了”。
1983年,一纸调令将他调往中央文献研究室。多如牛毛的档案任他查阅,53岁的他仿佛找回了中学时一头扎进图书馆书库的那种感觉。他如饥似渴,开始了对党史的研究。
“改行”带来的广泛涉猎令他眼界开阔,心窍洞开,思维活跃。他的作品(主编、撰写、合编、合著或参与编写、制作)可以印证这一点:不光有《辛亥革命史稿》《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等严格意义上的史学专著,还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陈云传》等人物传记,甚至,我们还能在《周恩来》《长征》《延安颂》等影视剧的字幕单上看到“总顾问:金冲及”的字样。
严格的史学训练、厚实的史学功底和深远的史学眼光使他善于思考、敢于碰硬。75岁生日的第二天,他把稿纸铺在写字台上,落下了《20世纪中国史纲》的第一个字。自此寒来暑往三载有余,一部1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终于出手了。
板凳宁坐十年冷——“挤时间读书是我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名言,也是金冲及治学的座右铭。了解金冲及的人都知道,他做学问,80%的时间在看资料,20%的时间写作。他1981年开始做党的文献研究工作,到1988年才敢发表个人署名的第一篇有关党史的论文。对著作同样是如此。他说:“当主编决不能仅仅挂个名,而是对全书的每一个字都得负责。”
17岁上大学,20多岁出书,在别人看来是聪慧过人,但金冲及却认为自己“很笨”。他至今都不会使用电脑,一切皆靠手抄,他书桌上那写满蝇头小字的手稿,都是一字一句用手写下来的。一部《20世纪中国史纲》就是这样一个个字写成的,连整段的史料也是一笔笔恭录。正是这种硬功夫,让历史的每个细节都在金冲及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记,最终了然于胸、把握娴熟,达到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高水平。
阅读大量史料,并不见得就能在历史长河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阐释新意。金冲及认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占有史料之外,“视野一定要广阔”, 要拥有“跑野马”式的博览兴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积累广泛的知识。1972年,金冲及调任文物出版社,先后任副总编辑和总编辑,一干就是10多年。10多年间,他系统地补充了考古、青铜器、陶瓷、古建筑、书画等方面的知识,至今对历代瓷窑的特点还能脱口而出。文物考古出版的工作经历和学习,拓展了金冲及的研究视野。
每天上班下班,还要参加各种会议,但无论多忙,金冲及也要保证一段独自阅读的时间。“挤时间读书是我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时间从哪里来?金冲及有一套节约时间窍门:一是不串门,二是不看电影。他的朋友虽多,但大家聚会很少,“好朋友一年见一次面就差不多了,见面谈的也大多是学术问题。”有限的时间怎么用?金冲及说:“要经常掂量和盘算,不能走到哪里算哪里,要不断总结,提高工作效率。用心和不用心,结果大不一样。”
正因为时间紧,才格外珍惜,分秒必争。金冲及有个在理发时看书的习惯,一边理发一边捧读,理发师傅对他总是牢骚不断。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地震次日,他就在暴雨中头顶塑料布,埋头阅读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在他看来,研究历史没有捷径。有的人不愿意研究那些看似乏味枯燥的史料,却先提出一个看似标新立异的理论,没有史料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这样的人也可能走不远。倒不如沉下心来,在对浩繁史料的研究中,努力弄清事实是怎么回事,从事实中形成观点,这样的观点才站得住脚。由于“基本功”扎实而厚积薄发,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他60岁之后完成的。
少年好读书、读好书——“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金冲及自少年起就喜好读书,尤其爱读那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论说。生活书店的门市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在一个僻静的角落,他能读上一整天。“眼看着国家和社会的状况一天天坏下去,我急需找到解决的办法。当时中外各种思潮的书籍我都涉猎,其中最喜欢邹韬奋的。他不仅讲道理,还与中国现实联系起来。以后又读到艾思奇、薛暮桥、许涤新、胡绳、华岗等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述,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让我对唯物史观的诞生是人类历史观的一场革命有了深刻理解。当《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油印本悄悄流传时,我被深深打动,文中对中国社会的透彻分析,让我豁然开朗。经过反复比较,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48年初,金冲及加入中共上海地下党后,立即投入到学运大潮中。这既让他接受了革命的洗礼,也遭到通缉。根据党组织指示,他躲避起来,在一间小屋一住就是几个月。充裕的时间让他从早到晚手不释卷,“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头脑中从此扎根……” 新中国成立后,金冲及完成了在复旦大学的历史学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成为他研读和写作的指南。他回忆起与数学家谷超豪住在同一宿舍的那段日子时说:“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我们经常切磋读书心得,都将方法看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掌握了方法便可以点石成金,比研读结论更能启发心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在金冲及看来,“并不是要背诵,更不是要拘泥于他们针对当时情况所作出的某些具体结论,而是要透过他们的论述来学习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理论思维的能力”。从1955年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意见》起,一直到2009年《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出版,再到辛亥革命百年、毛泽东诞生120周年时撰写的一系列文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始终照耀着金冲及的学术生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金冲及都要著文论述自己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心得。当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时,作为咨询委员会委员,金冲及全身心投入其中,花费了大量心血。
使命与责任——“这是党交给我们的工作,没什么苦不苦的”
金冲及是一位学者,一位朝夕与学问为伴的人,从1953年到2004年74岁离休,担任各种领导职务长达50多年。他说:“自己的头衔不少,不过,我的本职就是一名史学工作者。”他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这是党交给我们的工作,没什么苦不苦的。一件件文献并不仅仅是一张张纸和文字,透过它看到的其实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和时代画面,就像电影胶片,如果分开看,每张都是死的,但通上电一动,就在你眼前活起来了。读文献时,这股电力就是人的理解力。”没有时间看电影的金冲及却很喜欢用电影来打比方,很诚恳,也很有感染力。
金冲及的研究兴趣是近代历史,且是辛亥革命史的专家。年过半百,因为工作之需,将范围扩大到党史,对他而言是个考验。但考验的结果证明,他的治学功夫不仅让他迅速适应了工作,且还在新的领域取得丰硕成果。70岁以后,他写下了《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75岁生日的第二天,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全景,又在金冲及的笔下奔涌而出:《20世纪中国史纲》共四卷,皇皇巨作,120多万字,2009年出版后,一年内发行8万多套,在史学界引起轰动。
如今,已经退下来的金冲及每周有两天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他还担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如果健康和精力许可,希望还能继续在史学领域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金冲及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