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之声·追光前行】余热融江河 丹心育栋梁
时间:2025-09-08 来源:河南老干部

  2025年8月18日,全省离退休干部暨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召开。会前,刘宁、张巍、孙守刚、王刚、陈星等省领导会见与会代表并合影。刘宁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致以诚挚慰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设分会场,5位受表彰代表现场发言、10位受表彰代表作书面发言。现开设“先锋之声·追光前行”专栏,摘编刊发受表彰代表发言,供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集体和离退休干部、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干部工作者学习。

  余热融江河 丹心育栋梁

  “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退休教师 孙东坡

  我主要从事多沙河流治理、水电工程、环境水利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曾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10多项省部级奖励。虽然已经退休10年,但我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一线续写奉献篇章。

  一、把论文写在江河大地上——是我的育人之道

  坚持科研育人,注重思想引领。退休后我仍以实验室为家,活跃在科学试验第一线,作为顾问和导师,我常将10年知青、工人的基层磨练获得的技能与感悟与年轻人分享,通过潜移默化引导他们感恩时代、感恩党的领导;引导他们珍惜当下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不怕泥水、不惜汗水,充分利用青春年华,抓牢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面对挑战。

  强化实践,培育创新能力。我聚焦水利行业急需解决的“卡脖子”难题,带领学生奔赴山区溪流搞调查、去南水北调工程现场做观测、到黄河堤防工程现场做试验,与创新团队的师生共同商讨科研思路、实施方案,凝练出“潜没三角翼”“火箭钻地锚”“智慧彩虹”“水下空间站”绿色水下清道夫”“生态鱼道”等多项创新课题。通过“创新+竞赛”的双轮驱动,十年来协助指导创新团队斩获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总决赛二等奖2项,互联网+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总决赛银奖1项、一等奖3项。近年来,先后指导10余名本科生和6名硕(博)士研究生,形成了一支传承有序的大学生水利创新团队。

  二、让团队成长在实践沃土中——是我的攻坚之路

  争为人梯、甘于奉献,做青年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我退休后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水利水运及治河试验室工作,与青年教师一起做科技攻关。我多次带领他们不惧严寒酷暑到黄河险工和南水北调干渠现场查勘调研,分析探讨技术难题与解决之道。2018年,我带领青年教师到广西桂平南木江实地查勘当地河谷地貌,虽然挥汗如雨依然仔细观察河流特性、了解鱼类特征,建立了全国重点水利工程大藤峡枢纽生态鱼道模型,研发了孔堰结合的新型鱼道并获得成功应用,成为国内同类工程的样板。

  打造团队,协同攻关,做科学研究的推动者。我积极利用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及经验,协助团队成员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和水利部重大科研项目1项。同时,我也身体力行,2020 年在近70岁时仍主持申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锲而不舍、坚持科研”的效果,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生命不息、攻关不止”的价值。

  

  

  三、把初心融入时代洪流里——是我的不老宣言

  破解溃口抢险难题。2015年夏,湖南洞庭湖团洲垸溃口沉车堵口的事件让我寝食难安,我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我带着团队讨论捕鲸炮与钻地弹的启示,研究提出解决溃口快速生根的动力锚创新思路,并带领团队开始埋头钻研理论、做创新试验,八年来不怕挫折、一遍遍修改设计、优化模型,到黄河花园口滩地做现场侵彻试验,去青岛海军工程研究所做火箭锚调研,开发了可视化的火箭锚侵彻试验台和动水试验系统,修建了溃口抢险专用河工试验模型,确定了抢险火箭锚发射的关键参数和动力锚的阵列布局,研发的带索旋转动力锚能让溃口封堵时间缩短三分之二。

  领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年,助力学校获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锚阵生根、阻拦协同的堤防大溃口快速封堵技术与装备”,多年的创新培育终于开花结果。目前该项目正由国内十多个单位进行联合攻关,我也仍坚守在一线参与动力锚技术研发,心系科研攻关的每一项进展,希望为提高我国溃堤抢险技术水平,减轻洪水灾害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