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全省离退休干部暨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召开。会前,刘宁、张巍、孙守刚、王刚、陈星等省领导会见与会代表并合影。刘宁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致以诚挚慰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设分会场,5位受表彰代表现场发言、10位受表彰代表作书面发言。现开设“先锋之声·追光前行”专栏,摘编刊发受表彰代表发言,供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集体和离退休干部、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干部工作者学习。

以“活”字为要,增强组织凝聚力
优化学习模式提实效。充分掌握党员居住分布情况,广泛吸纳党员意见建议,在党员活动室外,科学划定三个户外集中学习点。让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就近能学、出门可学,以开放鲜活的形式激活了学习热情,实现了“党员带着学习走、服务围着需求转”,使组织关怀更有温度,学习实效显著提升。
丰富组织生活增活力。跳出“会议室里学文件”的传统模式,通过精心谋划、广泛征集意见,先后10余次组织离退休党员赴竹林博物馆、康百万庄园、焦裕禄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从“坐着听”到“走着学”,从“读文字”到“临实境”,通过场景化、沉浸式的体验,让老党员们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聚焦关键节点聚人心。每年年初制定活动计划,紧扣春节、七一、重阳节等重要节点,结合不同时期工作特点,常态化开展集中联欢、党课讲授、座谈交流、走访慰问等活动,让活动开展有章可循、丰富多元,更通过高频次、有温度的组织活动,让党员在节日里常相聚、思想上常交流、情感上常牵挂,持续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向心力。
以“暖”字为基,关怀服务聚合力
创新“三类分级”健康关怀机制。按身体状况为党员建立健康档案,做到精准服务:重点关怀类(80岁以上、重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由支委成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每季度必访;定期关注类(70-80岁,患有慢性病等),每半年慰问一次;常态联系类(60-70岁,相对健康),定期电话联系,每年至少上门走访看望一次,让关怀服务转化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
推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模式。针对离退休党员居住分散、年事偏高、行动能力不一等特点,“一人一策”分类做好管理工作。对身体健康的老党员,常态化组织参加支部各项活动;对重病和不能自理的老党员,定期送“学”上门,及时传达支部动态与学习内容;对长期异地居住的党员,支部书记和委员定期电话联系,询问近况,通报支部重要工作。通过分类施策、动态跟进,确保工作覆盖“无盲区”。
落实“双向沟通”常态汇报制度。支委成员定期主动联系,及时掌握党员的思想、生活状况和实际困难。本地党员,通过每半年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常态化汇报思想动态;异地党员,通过电话、微信、信函等多样化渠道方式汇报,确保思想沟通“不断线”,确保每一名党员都始终在组织视野之内、关怀之中。
以“为”字为魂,助力基层高效能治理
推动志愿服务“遍地开花”。组建老党员志愿服务队,引导身体条件允许的党员就近就便投身基层治理。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理论宣讲、环境治理、关爱教育青少年、民事调解、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疫情防控、防汛救灾期间,大家义务参与卡点值守、秩序维护,党员踊跃参与捐款捐物;支部党员范崇现深入群众中宣讲党史、李天福免费教授根雕技艺,赵保周为群众义务书写对联、讲授书法……形成“一技之长献社会”的生动局面。
发挥专业优势“精准发力”。老党员们积极发挥多年沉淀的专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民生一线持续发光发热。尤其是看到许多老年人经常因为虚假宣传上当受骗,8名老党员携手化身“老党员反诈团”,主动走进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用家常话普及涉老消费虚假宣传相关知识,提醒大家提高警惕。他们还紧盯微信群聊、留意公交车上闲谈,发现可疑情况就到实地查看,及时向执法部门反馈,配合后续调查。先后协助办理了2起养生保健虚假宣传案件,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
强化先锋引领“扎根基层”。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基层治理,支部委员张大喜主动担任无主管楼院自管会主任,带领10余名党员制定“21条社区居民公约”,自筹资金改造管网、美化环境,将老旧小区打造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典范;段崇功翻山越岭收集史料,助力“巩县起义纪念馆”建设;吴高举调解矛盾纠纷数十起……一批老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