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之声·追光前行】桑榆未晚霞满天 育人创新续华章
时间:2025-08-28 来源:河南老干部

  2025年8月18日,全省离退休干部暨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召开。会前,刘宁、张巍、孙守刚、王刚、陈星等省领导会见与会代表并合影。刘宁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致以诚挚慰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设分会场,5位受表彰代表现场发言、10位受表彰代表作书面发言。现开设“先锋之声·追光前行”专栏,摘编刊发受表彰代表发言,供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集体和离退休干部、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干部工作者学习。

  桑榆未晚霞满天 育人创新续华章

图片

王清连,“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代表,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作物学特色学科(A类)带头人,河南省棉花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四十余载,教书育人,与棉田相伴,学农、研农、为农的信念早已刻进骨子里。22 个棉花新品种,是我探索的足迹,更是献给党和人民的答卷。退休后,我牢记教育初心使命,退而不休,书写人生新章。

  励学子启心智,丹心育李续荣光

  四十载讲台耕耘,万名学子扎根田间地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不仅是三尺讲台沉淀的岁月勋章,更是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以及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让我深知育人者必先育己,唯有扎根大地,才能培育出懂农爱农的人才。

  退休后仍坚守讲台,为5个专业研究生讲授《基因工程技术》。为了讲好这门“硬课”,我啃遍国内相关教材,做完三大本习题,收集上百份资料;我自掏腰包资助家庭困难学生进修;学生实验受挫时,我拉他们去棉田,“棉花被冰雹砸了还能重开,搞科研哪能怕失败?”

  这几年,我带着5名博士、博后和20名硕士,农忙时蹲大田记数据,比对数百万个棉花农艺性状,让他们懂得“科研要接地气”的真谛。作为银龄志愿服务团成员,为学子做励志报告10余场,为青年教师辅导讲座20余次,还资助6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图片

  育新师铸师魂,桑榆余热培新秀

  退休后,我谨记总书记指出的“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主动作为,通过“传帮带”培育农业教育新芽。我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将备课笔记、讲课录像分享给他们,教他们把课讲成故事。带他们到黄河滩,让他们明白农业专家要脚沾泥土,根才能扎稳。

  除了传授课堂技巧,我更注重让青年教师“接地气”。春耕时带他们学播种,盛夏陪他们记录棉株生长数据,秋收时教他们将亩产增收案例转化为课堂素材。有位青年教师因学生觉得理论枯燥而焦虑,我连续三周跟听其课,帮他修改教案,陪他在田边备课。如今,这些青年教师中有 3 人获评省级教学能手,4 人成为省高层次人才、省拔尖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图片

  勇拼搏克难题,中国棉花挺腰杆

  我国是棉花产量大国,河南是纺织用棉大省,但黄淮粮棉争地、缺少特早熟品种,高档长绒棉和专用高弹、粗纤维棉依赖进口等问题曾是我的“心病”。美西方的棉花打压,更激起我攻克科技难题的决心。

  退休后,我带着团队啃下了2块硬骨头:

  一是培育出突破性麦后直播棉品种“豫审棉BM018”,生育期仅90天,比普通早熟棉生育期缩短20天,而且既能在黄淮棉区麦后直接种植,又能灾后补种,成为全国最优质的棉种。2024年新疆冰雹灾害后试种,棉农握着我的手说:“这品种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二是利用海岛棉与陆地棉远缘杂交,创育出特优长绒棉品种“BMC79”,能纺360支高档纱线,填补了世界空白,制成的服装免烫,纤维品质超过埃及、美国的顶级品种,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垄断。2023年国际会议上,在国内外专家赞扬认可瞬间,我脑海里只有一句话,“世界最好的长绒棉,中国河南是NO.1!”借此机会,给各位领导汇报一个最新成果,这个月10号我去新疆棉田调查,我们培育的高档陆地长绒棉新品种BML99,喜获成功,这是河南棉花育种在世界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可以说为河南乃至中国棉纺业插上了新的翅膀。

  这几年,我带领团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让河南农业走出国门、让中国棉花走向世界。培育的品种在中亚累计推广8500多万亩,吉尔吉斯斯坦农业部长称其让该国增产40%。今年5月,我荣获河南省 “最美科技工作者” 称号。

  桑榆未晚,夕阳更红。我愿做一粒永不褪色的棉种,勇做“两高四着力”的践行者,在祖国的大地上,继续生根、开花,为“衣被天下”的初心,始终不渝、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