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之声·追光前行】让红旗渠精神永传扬
时间:2025-08-28 来源:河南老干部

  2025年8月18日,全省离退休干部暨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召开。会前,刘宁、张巍、孙守刚、王刚、陈星等省领导会见与会代表并合影。刘宁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致以诚挚慰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设分会场,5位受表彰代表现场发言、10位受表彰代表作书面发言。现开设“先锋之声·追光前行”专栏,摘编刊发受表彰代表发言,供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集体和离退休干部、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干部工作者学习。

  让红旗渠精神永传扬

  于报生,“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代表、林州市老干部红旗渠精神工作室副主任,2024年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生命渠”,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红旗渠精神之所以动人,就因为它凝结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019年9月的一天,我和几位老同志在交流时,深切感受到传承红旗渠精神的迫切性。作为红旗渠精神的亲历者、受益者、践行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段历史讲清楚,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在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离退休干部中挑选研究、宣传红旗渠精神造诣深厚、贡献突出的优秀代表,组建了林州市老干部红旗渠精神工作室。团队中,有亲身参加过红旗渠修建的老革命,有在红旗渠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干部,有在红旗渠历史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取得成绩的专业人才,我们聚在一起,就是要成为点燃群众心中“红旗渠精神”的“那把火”。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当年的修渠人,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硬是在太行山上开凿出了人工天河一红旗渠。前人的故事、伟大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拿出有思想、有内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来才行。

  2019年林州市委启动《红旗渠大辞典》编纂工作,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行程数千公里,实地测量20余次,购买相关资料500多册。原有的资料数据收集好后,工作室会同档案局、统计局、水利局、红旗渠管理处等多个单位,反复核对,求真求实。

  编纂辞典期间,我们工作室的同志,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已过古稀之年的编委会主任李启昌,凌晨三四点想到词条,就在床上将词条第一时间发给大家,春节期间还在工作群组织讨论。主编吕志勇修改文稿时累得头昏眼花、心脏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我曾先后经历三次手术,疫情期间,我又高烧不退,50多天里辗转林州、武汉多家医院救治。当感觉好一点的时候,我背着家人躲进卫生间,偷偷打电话催问工作进展,我是生怕看不到辞典的出版,而成为一生的遗憾啊!虽然病痛让我备受折磨,但正是为了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让我始终不认命、不服输、不放弃,是红旗渠精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24年元月,历经16次修改,由76万字、2806个词条汇集而成的《红旗渠大辞典》正式出版。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价值无限,蕴含着强国复兴的智慧和力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工作室宣讲组组长张国声,动情地讲述全家三代修渠人的故事,2023年受聘成为全国总工会宣讲员,参加全国巡讲;“银发轻骑兵”赵长生人称“快板大王”,他创编的《红旗渠精神万代传》《红旗渠连着中南海》等带着浓厚“林州味儿”的快板书深受大家欢迎……五年来,工作室16名老同志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开展不同形式的宣讲活动360多场。

  工作室组织红旗渠精神研究骨干,系统梳理修渠故事、老照片等,编纂《写给青少年的红旗渠精神》,成为孩子们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生动教材;组织40多名作者,历时一年采访当年一线修渠人,编辑出版《旗帜一-红旗渠最美奋斗者人物志》,先后获得“豫版好书”及“出彩中原”荐书大赛一等奖。围绕红旗渠十大工程和修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深入采访挖掘,编辑的《壮歌一红旗渠工程纪实》有望今年底出版发行。

  针对年轻人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工作室的老同志们学会了拍短视频、做直播,将传承红旗渠精神从线下拓展到网络平台,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超100万次,吸引了众多“90后”“00后”成为红旗渠粉丝。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