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 把荒山变宝地的现代“芝麻官”
时间:2021-11-02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一位副师级干部为何放弃悠闲的退休生活来到山高路险、地薄粮少的穷山沟担任村支书?一位年近古稀带着4个心脏支架的老人又如何带领村民走向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一位49年党龄的基层干部在关键时刻如何担重任、显担当?

  “徐书记,是我们村的好书记,只要群众来找他,无论任何情况,他都会放下手中事情,去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2021年10月,记者实地采访了河南省淇县大石岩村的几位村民,群众对村党支部书记徐光一致好评。

  2019年,徐光因脱贫攻坚卓越成效被评为“中国好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2021年6月,又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徐书记,您吃饭呐!打扰了,我向你反映一些情况。”一位农民站在村支书办公室门前,向屋内正在吃饭的徐光说。徐光扔下碗筷,急匆匆地出门了。

11

  徐光上山勘测路线(受访者供图)

  老兵回乡当“头雁”,锚定方向求发展

  大石岩村,地处太行山深处,土地贫瘠,由8个自然村组成,全村420多户1300多人,曾有贫困户273户902人,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

  自幼生长在这里的徐光,16岁应征入伍。从普通战士到排长、连长直至师装备技术部部长,28年戎马生涯,5次荣立三等功,2013年光荣退休。

  2016年淇县启动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邀请部分淇县籍在外人士回村任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徐光说:“县里领导和村民都推荐我当村干部,我考虑了很久,因为我已经退休,前几年又突发心脏病,靠电击活了过来,心脏里搭了4个支架,不知身体能否吃得消,并且村里的事复杂,工作难度大。但我是一个兵,军队培养了我,组织锻炼了我,我这块砖哪里需要就得往哪儿搬!”

  地荒人少、发展落后、组织涣散、人心不齐、家人反对、村民质疑等都是摆在徐光面前的难题。

  “做事前先找定位、查原因、定方向,这是在部队中锻炼出的解题之法。”徐光说,人心不齐干啥都困难,改变大石岩村的第一步就是提精气神儿!

  上任第三天,徐光就组织党员、村民代表、从外面返乡的有威望的人士等召开务虚会,学习政策文件,诵读“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重温红旗渠、焦裕禄的奋斗精神,并听取大家对村子发展的建议。

  同时,他把村里20多位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家长、老骨干组织起来,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七老团队”,背着干粮,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翻山越岭,实地调研,探讨村情。

  “这里的山地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但这里风光秀美,而且还有天然的洞穴和抗日战争的红色资源,发展旅游最适宜。”徐光说,通过汇总各方意见,大石岩村确定了“把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动员起来,建设淇县一流的特色林果和乡村旅游名村”的美好愿景。

  从打一眼井干起,荒山变景区

  穷山秃岭、靠天吃水,缺资金、少劳力是大石岩村以前的真实写照。看到村民饱受缺水困扰,徐光请来了水利部门的专家,出钱出力,用20天时间打出一眼深井。

  出水当晚,许多村民纷纷披衣前往观看,你一瓢我一瓢地喝了个痛快。打好一眼井,不仅树立了村两委的威信,也调动起了群众的积极性。乡亲们也沸腾了,“徐光是来干实事的!”

  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大石岩旅游线路。徐光带领村民肩挑、背驮、手刨半年的工期仅用43天,就完成了636个台阶的蜘蛛山道路建造工程。青年记者登顶蜘蛛峰都吃力,更别提60多岁的徐光,他已经爬了上百次、上千次。

  据了解,徐光又谋划修建其他3条旅游线路。做村标、整理村容村貌、清理河道……由于项目大都是先建后补,资金紧张,一年多时间,徐光垫付了7万多元人民币。

  近年来,在徐光的带领下大石岩村开辟出荒野洪荒游、水系游、红色洞穴探险游和传统的古村落游4条旅游线路。同时,徐光将村里废弃的学校改造成能接待200人的人民食堂,把40余间老房子打造成景区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了停车场、土特产集贸市场。

  现在大石岩已经成为集影视基地、红色旅游、党建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村里接待各类参观学习团队1000多批次、游客4万多人次。2020年村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7000余元。

  在谈及大石岩村亮点打造提升时徐光说:“要利用国家传统村落金字招牌,以红色教育为主导内容,加快建设大石岩红色培训基地,将产业的框架拉大、促进多层次、立体化的村集体经济增收。”

  好干部关键时刻显担当

  徐光1972年入党,党龄已有49年。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是党员,关键时刻更要冲锋在前。”

  2021年7月,鹤壁市遭遇强降雨天气,大石岩村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冲毁,对外通信完全中断。危急关头,徐光立刻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年轻党员组成三级防汛抗洪领导小组,冒着大雨,顶着随时可能发生山体塌方和道路垮塌的危险,一家家敲门、一户户转移,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抱着体弱单薄的孩童,全部转移到预定的安置地点,安全转移了包括本村群众、鹤辉高速公路施工人员、外来养蜂人等在内的159名群众。

  随后,徐光带领3名青年党员翻山岭、蹚激流,步行4个多小时向县、办事处领导汇报大石岩村受灾情况,回村后,继续奋战在抗洪抢险的一线,继续带领有关人员步行出山,采购柴油、蜡烛、电瓶等急需物品,积极开展自救,并组织群众加快修复外出道路,畅通生命线。

  “我们喝着干净的自来水,走在整洁的村道上,享受着乡村旅游实实在在的福利,我们的日子美得很哩!”一位村民激动地向记者介绍。


责任编辑:王沛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