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亦解韶光贵 不待扬鞭自奋蹄 ——记舞阳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王文浩
时间:2020-01-08 来源:政治待遇处

  王文浩,幼承家学,酷爱书画,从事文化艺术事业六十余年,虽已78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在农民画研究、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尽责,始终坚持学习党的科学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他积极投身“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以实际行动彰显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潜心钻研笔耕不辍,着力推动绘画发展

  王文浩是舞阳农民画的奠基者。敏锐的艺术知觉使他认识到工业化、电脑时代势必对传统艺术产生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必须传承下来,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在他的带领下,舞阳农民画以平实质朴的民间艺术语言形式,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挚的情感内涵、积极的精神风貌,描绘出中原人民对伟大时代的赞美,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形成了浑厚率直的画风。王文浩几十年的潜心钻研和执着努力换来累累硕果, 2010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列为全国十个代表性画乡之一。舞阳农民画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批作品入选“讲文明树新风”“图说中国梦”“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益广告,全国各地选用舞阳农民画的比率占发布总量的60%。其中王文浩6幅作品入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整版刊发。2014年,他撰写的几十篇论文大量载入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文献集,其中凝聚他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民画创作十三讲》,既是舞阳农民画创作的理论支撑,更为农民画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深得同行专家和其他画乡赞誉。如今,耄耋之年的王文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和“主题性”创作方向,以更高的追求与梦想,一如既往地带领舞阳农民画创作队伍,大力弘扬主旋律,不断凝聚正能量,为推动农民画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

孜孜不倦无私奉献,育优育强人才队伍

  2008年以来,王文浩先后发起成立画友会、书友会,后合并注册为社会法人团体“舞阳农民画创作研究会”,从创作、培训、辅导、研究、传承等角度深入研究农民画。他主讲的《从生活中锤炼时代主题》《关于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的思考》《技法·功夫·技巧与创作实践》等专题讲座,为舞阳农民画的研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拓展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在农民画创作培训辅导中,他经常带领学员考察民间美术,购买大量颜料、画布、画框、画架等画具材料无偿供学员使用,并自掏腰包奖励优秀作品。为更好地做好农民画的传承,王文浩倾其所有自建舞阳农民画展示传承馆,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老艺术家的高尚情怀和强烈责任担当。

图片

图片

德艺双馨不忘初心,积极推动社会公益

  王文浩牢记为民服务宗旨,以坚定的信念坚守初心,为群众谋福祉、为社会做贡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积极组织送书法下乡、开展书法大讲堂等公益活动,多次举办“从临摹到创作书法活动月”活动,邀请知名书法家、教授来舞阳公益讲学。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王文浩师生书画展》《中华孝道主题书画展》《诗书画展》《舞阳农民画入选全国公益广告精品展》《艺源舞阳中国画邀请展》《阳骄叶阴》等大型展览,以鲜明的主题、深厚的思想、个性的艺术语言诠释了对祖国的赞美和对新时代的讴歌,给广大观众奉上视觉盛宴,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6年,在全县各乡镇组织开展书法教师巡回培训活动,并免费发放自主编写的《书法艺术漫谈》书稿。在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同时,王文浩为全面提升舞阳书画水平、推动舞阳书画事业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图片

图片

学思践悟笃实力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作词的《志成学子之歌》有这样一句,“当你能动时,就多做点事”,王文浩引以为行动指南。他以共产党员的责任、平民的心态、文人的情怀和艺术家的思维,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笃实力行,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2018年以来,他应邀为舞阳初高中老师、国税局党员干部以及文化专干培训班宣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参与舞钢市电视台电视节目录制,并为县委党校、教师进修学校宣讲《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每次讲座都要两三个小时,人们都以为他身体很好,孰不知他身患多种疾病,每天要吃8种药。他常说:活着不做事,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每次宣讲,他都认认真真地撰写修改讲义、制作幻灯片,凭他的坚毅执著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图片

图片

  人虽暮年垂垂老,愿将心瓣化春泥。王文浩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努力诠释着初心、践行着使命,为了舞阳农民画书画事业蓬勃发展、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中华文化宝塔坚强耸立,他甘做一块默默的基石。


责任编辑:王沛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