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书记,又上山考察项目啦?”“冯书记来俺家吃饭吧!”12月24日11时许,淇县黄洞乡鲍庄村第一书记冯增智和村干部上山考察完明年春天要继续开工建设的旅游项目后下山,山脚下的村民们看见冯增智,都上前打招呼。“2014年冯书记就来俺村了,这几年没少为村里做事。”“冯书记这么大年纪还为村里的事奔波,不容易啊!”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讲述冯增智的故事。
“冯书记获得荣誉,实至名归!”
2019年12月中旬,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名单公布,70岁的冯增智榜上有名。得知冯增智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鲍庄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个个喜笑颜开。“冯书记为俺村办了这么多事,获得这个荣誉是他辛苦付出的结果。”“我们为冯书记获得这样的荣誉感到很高兴、很骄傲。”村民纷纷说。“冯书记获得这项荣誉,实至名归!”鲍庄村党支部书记贾四海说,“俺村地处偏僻,除了种几亩薄地,老百姓没有其他收入。”“冯书记来后,为村里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跑项目、抓建设……俺们才有了主心骨,没有冯书记,就没有现在美丽的鲍庄村。”贾四海说。
“冯书记这么大年纪了,一心一意扑在村里发展上,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利,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贾四海说,冯增智是他的榜样,增强了他和其他村干部带领村民奔小康的信心。面对荣誉和群众的称赞,冯增智很淡定。“我这把年纪了,只想着尽自己的力量,为老百姓办点儿实事!”冯增智说,“这项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压力和动力。只要我能干得动,就会在鲍庄村一直干下去,带领父老乡亲一起奔小康。”
路修了、水通了,村民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了
2014年,冯增智响应淇县县委“头雁回归”号召,回到家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山区群众还很贫困,父老乡亲需要我,我不能自己坐在城里享清福,无论如何都得回去为父老乡亲办事啊!”就这样,当年12月,已经65岁的冯增智回到了鲍庄村。
鲍庄村位于淇县西部太行山区,辖鲍庄、范寨和小鲍庄3个自然村。因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整个村几乎全是旱地。村与村之间有山脉阻断,年久失修的饮用水管道早已无法正常为村民供水……该村长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出现在冯增智面前。
“范寨的孩子要到鲍庄上学,他们要么绕马路多走2里多地,要么走山上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贾四海介绍,“走山路,夏天一下大雨,山上两条河沟里都是水,孩子们都得蹚水过河,很不安全。”
回到鲍庄村,冯增智走遍了3个自然村,看到这些问题,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要马上解决村民出行、用水等困难,刻不容缓!”冯增智一趟趟去水利部门申请协调。1个多月后,两个自然村500名村民安全饮水管道的更新入户工程顺利完工,村民告别了去村口深井打水吃的日子,不出家门便吃上了自来水;冯增智又与交通部门协调、联系爱心企业,开山凿石,半年后,一条1公里长、8米宽的平整道路从鲍庄修到了范寨。
紧接着,村外8公里的农忙路、村里的3条街道、8条巷道相继修建起来,村民的出行越来越便捷。“以前村里一下雨路就没法走,满是泥,现在路修到了家门口,每天还有人打扫,道路干干净净的、规规矩矩的,出门再也不怕磕着碰着了,俺心里别提多舒畅了。”村民李小东说。
村民耕地难,冯增智就协调有关部门和爱心企业捐赠了5台农业机械,成立了农机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的方式,使全村600亩耕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没有灌溉条件,冯增智就联系有关部门,打了3眼机井,修复了1眼旧井,铺管道4000米,自此,全村600亩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没有娱乐场所,冯增智又联系有关部门兴建了2个12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广场,为村民配置了30台健身器材,昔日沉闷的穷山沟,变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
2016年年底,鲍庄村这个省级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2017年完成了美丽乡村创建,昔日贫穷落后、环境脏乱差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村容美了、村民腰包鼓了,村民日子更有奔头了
如何让村民富起来是冯增智一直思考的问题。山区土地贫瘠不利于庄稼生长,但可以搞特色种植。曾任市农业局副局长、市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冯增智,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技术,他便发挥自己的特长,一趟一趟往山上跑,考察村里的土壤、地形等情况,研究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为了考察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冯增智常常在山上一待就是一整天。
“好几次到饭点了,我们喊他吃饭却找不到人。”贾四海说,“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上山去了,不是在研究怎么改造没收益的野生林,就是在考察什么树种荒山最适宜、树花最美观、果实最有用、管理最简便,搞不明白他是不会下山的,不吃不喝一门心思在研究上。”
最终,鲍庄村形成了围绕山体,自下而上分层开发的格局,建立了“山谷建农园、山脚建果园、山腰建林园、山顶建柏园”的独具鲍庄特色的梯级开发模式。“我们根据地形条件,带状布局,计划把鲍庄村建成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区。”冯增智说,他和村“两委”干部经过实地考察,规划了4个千亩特色农业产业园(山沟千亩有机农业区、山脚千亩薄皮核桃区、山腰千亩仁用杏区、山顶千亩生态林区)。
“我们引进了3家企业开发荒山,目前2000亩的仁用杏种植已经完成,还种植了500亩薄皮核桃、200亩红皮梨、优质桃等,以特色种植不断扩大村民的收入渠道。”冯增智介绍,目前鲍庄村一共引进商薯19号、豫谷18号优质高产新品种7个,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特色种植为村民增收建起了稳固的产业基础,村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了。
“俺流转耕地每亩地每年有300元的收入,流转荒地每亩每年有30元的收入。在果园里干活儿,俺一天又能挣六七十元,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村民朱运海说。
除了群山环绕、风景秀美的自然资源优势,鲍庄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春秋时期鲍叔牙在此屯兵驻守等历史人文故事,还有明朝的白虎岩寺、古书院等建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18年,在冯增智的带领下,鲍庄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去年,我们通过招商建设了投资上亿元的文化产业园项目,目前道路、电力、办公、生活等基础配套设施工程已经完成,主体项目工程正在进行中。我们还规划建设了千米水景乐园项目,已完成5座拦水坝及部分清淤建设。鲍叔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项目也开始兴建,目前两公里行车道已通到山顶,100米台阶步道已经完工。”冯增智说,鲍庄村1000亩聚贤谷观光农业园项目、市华仁国学院文化振兴项目、鲍庄南崖瀑布冰挂攀岩等项目都在建设中,招商规划了鲍庄村范寨古村落乡村旅游项目,目前正在和企业洽谈合作。希望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村民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要想可持续发展,村里除了要有产业,还要有集体经济。村里一部分荒山资源已通过入股分红形式招商开发,村里闲置的房屋、农机设备等资产,已通过租赁形式转变成收入;游客接待中心已经建成,预计明年就能投入使用,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冯增智表示,下一步将和村“两委”一起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保护与发展并重,以产业为支撑,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早日让鲍庄村实现小康。
责任编辑:王沛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