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退休前任开封市粮食局第一粮食仓库副主任,当选过“河南省劳动模范”,是粮食系统的一面旗帜。退休25年来,他以永不停歇的奉献精神回报党恩,坚持为困难群体义务理发,被群众称为“几十年本色不改、初心不变的老雷锋,一个在平凡中诠释真正伟大的老人”。
童年经历苦难,是党和政府给予了他新生命
王建国自小家境贫寒,他的童年时代是在饥饿动荡的旧社会中度过。从记事起,他就跟着家人到处要饭、忍饥挨饿,后来父母又相继被战争和贫困夺去了生命,他成了一个孤儿,轮流寄养在几个亲戚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1950年,当地党委和政府知道他的情况后,主动关心他的成长,不足16岁的王建国被推荐到市粮食局第一粮食仓库当了一名通讯员,从此掀开了他人生崭新的一页。从那时起,党的恩情就永远刻在了王建国的心底,他要用一生去报答党恩,回报社会。
工作之余的爱好,成了他继续奉献的“看家本领”
上世纪60年代,粮食仓库的职工都是趁午饭时间到理发店理发,那时候理发店少,每次去都得排很长时间的队。王建国就趁排队时自学理发师傅的技术,学得差不多了,就跟同事们商量买把推子互相理发。刚开始,王建国只是给同事理发,后来他就直接放弃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给附近的残疾人、小学生等有需求的群众免费理发,常年不断,从未停歇。1994年从粮库退休后,一次在探望一位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时,了解到老人因腿脚不方便、理发店的师傅又不愿提供上门服务,造成头发、胡子很长,长期不修边幅的情况,他突然灵机一动,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坐标:利用自己工作之余自学的理发技术,开始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义务理发。
25年不间断,用实际行动实现人生更大价值
开始时,他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为群众理发,工具箱就放在自行车上,理发对象由开始每月的10多人,发展到20余人,再到几百人。他服务的领域也不断拓宽,东起苹果园老年公寓,西至梁园小区,南达纱厂家属院,北到文昌小学旁的胡同……他的理发对象遍布整个城区,有时一天走街串巷几十公里。他曾为城隍庙街一家祖孙三代常年理发,刚开始那家的男孩只有七八岁,现在都二十多岁了。从进家入户到医院、养老院,从街头巷尾到病榻前,王建国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最多的时候每月有10天都是在医院忙碌,很多病人家属都被他深深感动。
不改初心,砥砺前行,愿将奉献进行到生命最后一刻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王建国给自己定下有生之年完成2.5万人次义务理发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他理发人数已达3.3万人次,光登记信息就记录了10余本,超额完成了当年立下的目标任务,一串庞大的数字,既让人心灵震撼,又让人心生感动。从他的理发服务安排表看,每月只有四、五天的空闲时间,他说:“利用不出去理发的时间修理保养工具,干干家务”。就这样一位把奉献当工作的老人,由粮食系统的名人变成了群众身边的好人。做一件小事很容易,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王建国老人做到了,他70年心系党恩,用平凡事迹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将“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生动诠释。王建国2016年被评为“开封市道德模范”“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8年被表彰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旗帜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王建国是一个缩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基层劳苦大众在党的关心和帮助下逐渐成长、改变命运、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王建国事迹平凡,虽不轰轰烈烈,但感人肺腑;不是丰功伟绩,却能传为一方佳话,感染一方群众。“不施小爱,何聚大爱,看似平凡,其实不凡”,王建国老人如今已经85岁高龄,但他义务理发的善行义举从来没有停歇。当有人问他准备理发到什么时候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只要我还能动,就一直坚持下去,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几年,我现在身体还差不多,争取再坚持几年吧,嘿嘿,请你们监督我啊!”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平凡的心态,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王建国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不平凡的老人!
责任编辑:王沛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