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极推进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跨越发展
时间:2017-09-15 来源:中国老年报

  今年是北京老干部大学建校30周年。30年来,北京老干部大学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宗旨,坚持“教、学、乐、为”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管理服务不断增强。学校由建校初期的2个教学班78名学员,发展到今天40余个教学班在校学员1000余人,累计结业3万余人次,取得了丰硕成果,树立了老干部大学的品牌形象。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首都老干部工作首善标准,充分把握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出台的有利契机,积极推进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的跨越发展。

  谋划格局 把体系建设完善起来

  北京市老干部局把建设与首都文化中心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干部(老年)大学作为政治使命,为满足全市近40万离退休干部以及相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拓展阵地。2015年,该市研究起草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到2020年实现“构建四级教育指导体系,实施‘5211’工程,北京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发展规模和办学质量新突破”的建设目标。

  构建四级教育体系。在全市构建起“市—区(系统)—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老干部(老年)教育体系。目前全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形成扩建校、在建校、新建校等不同发展态势,努力实现全市老干部(老年)教育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朝阳、昌平等区在已具备良好办学条件基础上,建立起覆盖街(乡)较为完备的体系,初步实现四级体系建设目标;海淀、顺义、大兴、密云、延庆等区在条件成熟的街道(乡镇)、社区(村)加速推进分校、分课堂建设,覆盖面迅速扩大;市公安局、市教育矫治局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在已开设各类学习和活动课堂的基础上实现市级系统建校的新突破。从2014年底全市有23所老干部大学,在校学员不足2万人,发展到如今全市有区(系统)老干部(老年)大学27所,街道(乡镇)老年大学172所,社区(村)老年课堂491个,在校学员5.47万人。

  实施“5211工程”。着力将北京老干部大学打造成为“五个中心、两个基地、一个平台、一个品牌”,即:老干部(老年)教育示范指导中心、骨干培训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理论研究中心、国际和中国老年教育战略研究交流中心;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文化养老示范基地;离退休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平台;北京市老干部(老年)大学网络教育品牌。

  建立长效机制。经过充分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北京市委组织部、市老干部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指导意见》落地,明确党委和政府要将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纳入公益类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本着有利于老干部(老年)大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原则,努力在市、区两级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中实现5个转变,即:由自管状态向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转变;由分散办学向加强顶层设计和创新型发展转变;由单纯学习服务向兼顾指导和培训骨干转变;由依托老干部活动中心(站、室)办学向整合利用社会(社区)资源办学转变;由封闭式办学向资源共享、开放式办学转变。

  把握关键 把政治引领强化起来

  老干部(老年)大学是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学习组织,学员中离退休干部党员集中、身份双重。在老干部(老年)大学开展党的建设,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北京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坚持政治立校、大学姓党,努力实现在离退休干部学习活动阵地上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

  ——把支部建在班上

  北京市老干部(老年)大学着力在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去”的鲜明导向,推进在学员党员中成立临时党组织,充分履行党组织的组织、教育、宣传职责,在维护教学秩序、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015年,北京老干部大学40个教学班,全部成立临时党支部。以此为先导,全市各老干部(老年)大学相继在教学班、活动团队成立临时党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各老干部(老年)大学结合实际,在班级、艺术团、活动团体建立临时党支部177个、临时党小组174个,老党员先锋队139支。

  2016年3月,西城书画研究会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临时党支部委员会。临时党支部成立后,组织学员党员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上党课。2016年4月,海淀老龄大学临时党总支成立后,向全体党员赠发党徽、赠送“两学一做”宣传卡片,引导各班党小组开展“重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活动。2016年6月,顺义老干部大学成立临时党支部,邀请专家教授为党员解读新党章,上好临时党支部成立后的第一次党课。

  ——落实党建工作机制

  在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上,北京老干部大学不断拓展党建工作载体,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确保老干部(老年)大学党建工作有效推进。

  把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作为党建重要内容。通过开办讲座、时事政治公开课等形式,组织老干部(老年)大学学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15年,北京老干部大学先后邀请外交部、社科院5位专家、大使,举办了12次国际形势报告会。2016年4月到6月,北京市分4期开展老干部(老年)大学学员班党支部书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全市200余名学员班党支部书记进行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

  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把党组织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专业课程学习融入党建内容,确保党组织运行有活力。北京老干部大学结合授课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习近平讲话引用的古典名句》作为课程教材,将党性教育与课程学习相融合;文学欣赏班临时党支部自发编印《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材料》,组织全班44名党员深入学习。朝阳区老干部大学将参观学员培训基地作为新学员入学第一课,感受浓厚的红色教育氛围。丰台区老干部大学把班级党建工作纳入全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工作范畴,确保大学班级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建立大学党建“四个机制”,即学校主导,统筹规划年度党建工作安排,督促推进抓好落实;校长负责,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互促双赢;班级自主,鼓励依专业、按党员构成,自主开展班级党建;党员参与,推进学员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提高。工作中,北京市老干部大学充分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坚持“两带来、两带去”,即召集基层开会时,要求带来一个本地区本部门老同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带来一个希望解答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到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要带去一个上级党委政府谋划推动重点工作的最新要求,带去一个指导业务工作开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打造凝聚正能量的平台

  老干部(老年)大学是凝聚广大离退休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重要平台。北京市鼓励和支持老干部(老年)大学在学习活动场所建立老党员先锋队,组织学员在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文化传播和群众工作等方面发挥作用,传递正能量。鼓励和倡导学员学成之后,在家庭、原单位、社区,传播文化艺术知识,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积极作出贡献。

  大兴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老干部大学老党员先锋队,组织学员开展文化交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昌平区20所老干部大学分校全部建立老党员先锋队,以微承诺、微管理、微行动、微故事、微贺卡“五微”为引领,鼓励和支持老干部(老年)大学学员党员立足校园,面向社区,服务群众。西城区老年大学挑选学有所成、有教学能力、乐于奉献、有专业特长的离退休干部,到社区市民学校、社区大讲堂任教,既充实了基层师资力量,又促进了大学学员学习成果的转化。

  抓住重点 把教育教学规范起来

  北京市在推进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过程中,尊重教育规律,紧扣办学重点,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努力推进全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工作科学发展。

  注重课程设置多样化。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增强知识性、突出实用性,满足老同志多样化需求。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理论辅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年来,北京老干部大学坚持定期举办全市老干部大讲堂,邀请专家教授就老同志关心关注的主题开展讲座,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成果,“老年心理”“国学吟诵”“药品安全”等专题讲座受到学员好评。

  注重教学特色品牌化。支持和鼓励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创办特色、打造品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北京教育老干部大学打造“校内课堂+社会实践+专题讲座”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北京老干部大学公安分校坚持以点带面,设立10个“百人流动课堂”,解决老同志参加学习不便的困惑。昌平老干部大学创建复习、提问、答疑、讲新课、提问动手做、难重点反复强调、新旧知识结合讲“七步法”教学模式,确保学习效果。顺义区老干部大学开设火绘葫芦课程,弘扬传承葫芦文化。平谷区开设的小提琴班如火如荼,学员们在艺术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注重远程教育现代化。运用“互联网+老年教育”思维,打造老干部(老年)网络教育平台。2016年3月,北京老干部大学网站整体上线,丰富的内容发布系统和在线教育、教学管理、互动交流三大功能系统,提升了老干部(老年)大学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北京老干部大学与北京开放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课程建设、在线教育、师资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首都老干部(老年)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已开启新的篇章。

  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化。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结合实际,针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员队伍管理、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建立完善制度措施,推动大学建设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怀柔区老干部大学制定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顺义区老干部大学先后规范22项日常管理制度,10项教师、班长及各类工作人员职责,8项工作预案和学员守则,在管理上实现了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

  注重教学管理人性化。老年教育的特殊性,直接体现在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上。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在教学保障上下功夫,开展情感管理、关爱管理,做到人性关怀、亲情关爱,让学员的学习成为轻松、陶冶、享受的过程;始终将安全保障放在重中之重,安全责任细化到人;大学工作者在管理中以尊重师生为前提,用亲和力凝聚老年学员向心力。大兴老干部大学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学员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同一个班级适时进行分层次教学,深入浅出、精讲多练、寓教于乐、以乐促学。

  强化支撑 把文化平台搭建起来

  大力开办符合老年教育特点的老干部(老年)大学,是实现文化养老的有效路径。北京市注重满足老同志文化和心理需求,以文化学习增长老年学员的知识智慧,以文化活动增进老年学员的身心健康,以文化服务丰富老年学员的精神生活,以文化参与促进老年学员的社会生活。

  搭建活动凝聚平台。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抓主题活动开展、抓传统活动创新,在“七一”、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16年9月,由北京老干部大学主办的“牵手京津冀,增添正能量”首届京津冀老干部书画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举办,展出的150余幅作品体现了新时代老年人对文化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祝愿。这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三地老干部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启的新路径并将形成新常态。此外,各系统、各区组织学员参与国家级、市级、区级等不同层次的主题活动,展示了老同志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把教学成果展示作为检验教学质量、营造良好办学氛围的重要举措。围绕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结合老同志特点,培育了一批文化养老活动特色项目,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加。多年来,北京老干部大学每年举办离退休干部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老年学员以丹青神笔、翰墨风采寄情、抒怀、言志,诠释了对党对国家的热爱。朝阳区老干部大学每年开展象棋巡回赛、书画摄影手工作品展览及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的离退休干部文化节,倡导推进高雅的文化情操。

  搭建文化参与平台。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积极鼓励和引导离退休干部参与群众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带动老同志学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平谷区老年大学开展文化作品进社区活动,选派优秀学员开展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培训活动,书画研究会送作品到乡镇、社区、机关、学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通州区通过成立各类老年活动社团和兴趣协会,特别是老干部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批反映身边的人和事的歌曲、舞蹈、诗词等文艺作品,他们进军休所、进社区,成为通州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30年辛勤耕耘,30年光辉历程。回顾历史,饱含着难以忘怀的创业艰辛,经验弥足珍贵;展望未来,蕴涵着深情满怀的光荣使命,发展任重道远。北京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将继续在理论上探索、实践中创新,以思想政治来引领、以组织建设来凝聚、以校园建设来承载、以活动载体来拓展、以服务保障来支撑,到2020年,北京老干部大学在全市老干部(老年)教育中的示范、带动、引领和指导作用将更加明显;全市老干部(老年)大学在发展规模上将明显突破,实现老年学校(课堂)基本覆盖的目标。全市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将不断推进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广大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