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阵地建设,教学设施规模逐年扩大
3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市老干部大学人辛勤耕耘和不懈追求下,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多学科、多层次、多学制、多功能的综合性老干部大学。
一是艰苦创业。新乡市老干部大学创建于1987年3月,当时一无固定教舍,二无教学设备,开办四门学科,在校学员210多名,且多为离退休老干部。1998年6月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干部教育工作,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加强组织领导,学员人数逐步增加到400多人。2002年6月,借着市委、市政府的搬迁,大学搬迁到原人大院内,随着学员人数的增加,教室逐步扩大为八个,同年学校成立了艺术系和三个研究会。随着学校管理的逐步规范化,2007年,在校学员已经达到2300多人。
二是迎来机遇。2007年9月,中共新乡市委下发了新文[2007]161号文件, 调整了新的校务委员会领导成员,由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任专职副校长,学校在职管理人员5人,兼职教师42人。2008年10月,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大学搬迁到现在的新校址,一座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环境优雅、设备先进、快乐温馨的“银发学府”在牧野湖畔、卫河之滨崛起,这意味着新乡市老干部大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里广大老同志追逐童年的未圆之梦,探索者全新的精神文化领域 。
三是加大投入。为改善教学条件,每年市委老干部局都将大学建设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拿出专项资金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修缮补缺。去年4月,市委老干部局筹措25万余元,对市老干部大学教室进行了全面改造,为两个舞蹈教室铺设了木质地板,为2个瑜伽教室更换了塑胶地板,并为10个教室增添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了影、音、像同步教学。另外投入8.5万余元对原有的音乐教室和会议大厅进行了立体改造,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和会议功能,建设成了集教学演示、节目表演、会议报告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场馆。今年2月,学校又投资4.8万引进了由山西和煦科技有限公司专门针对老年教育特点设计的老年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对学员招生、报名、缴费、考勤实施一体化终端管理,推进了新乡老年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是大胆改革。为解决“进不来”的问题,学校确立了开放式办学理念,建设没有“围墙”的老干部大学。除了吸纳离退休老干部来校学习外,还拿出40%的名额留给社会上的普通群众,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界老年群体,让那些渴望接受教育的老同志,在晚年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为了解决“出不去”的问题,大学采取灵活度较高的“宽进宽出”,既不搞“毕业制”,也不搞“升降制”,允许学员“自主进出”。实行这种“松散式”管理,对于自觉性较高、又热盼进入大学的学员来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未受到影响。有的学员说:“上老干部大学就年轻,到老干部大学就高兴”;有的学员则表示:大学让她的晚年生活更充实,让她的精神更充沛,增强了生命活力。2016年在校学员达到了6000余人,比5年前增长两倍,突破了历史之最。
二、抓质量兴校,综合教学水平持续提升
30年来,大学把规范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核心体系来建设,不断提升内涵层次,推进老干部大学可持续发展。
一是注重灵活性,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大学根据老年人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本着尊重需求走向、尊重特性爱好、尊重现实条件,科学灵活设置学科和专业。2012年以来,根据学员的学习需求,陆续增设了10个专业,今年又新增了吉他弹唱、小儿推拿、中医保健等3个热门专业。新乡电视台、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纷纷报道了大学招生“一座难求”的热烈场面。为让课程设置更符合当下老年人的需求,坚持实行分层次教学,在各个专业中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班级,有初级班、提高班、研修班等。多学科、多层次、多学制的开放式学科建设使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教学班级和在校人次逐年递增。
二是注重针对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大学逐步探索出由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务虚“抽象型”向感性“直观型”、单一“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的三个转变。2015年大学投资4.5万元聘请山西和煦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为大学开辟了互联网老年课堂,并实现了互联网与手机终端的互通互联,学员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交流。网站更加突出互动性、开放性和立体性,课件内容更加贴近老年人的求知愿望,真正为老年人打造了安全、可靠、可持续的老年远程教育服务平台。
三是注重基础性,打造过硬师资队伍。大学建校之初,任课教师大部分是从驻新离退休老教师和文化部门、科研部门聘请的老教授、老专家,年龄结构相对偏大。经过30年的发展,新兴专业与课程逐渐进入大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年龄偏大的教师队伍群体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从2012年开始,他们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教师,在网络、报纸刊登招聘信息,扩大教师选聘范围。选聘既注重德艺双馨的老专家,也注重专业技术精湛、富于时代感的年轻教师,同时对新聘任教师执行试用期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教师入口关。针对大学没有教师编制、教师队伍不稳定、人才难留问题,他们根据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每年在原课时费基础上增加教龄津贴10元,最高100元。通过扩大选聘范围和提升福利待遇,教师队伍呈现了由原来的老、低、杂特点,发展成为现在的青、高、专特色。
三、抓综合治校,内部教育管理和谐有序
学校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以教学管理促进文化养老,以文化养老带动教学管理。
一是强化制度管理。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学员学籍管理办法》、《办公室工作职责》、《教务处工作职责》等十四项制度和办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学校管理逐步实现了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规范校风管理,学校制作了统一的校徽并要求学员上课时佩戴,在醒目位置悬挂了校牌、校训。同时,建立了学员民主管理机制,成立了学员会、班委会,最大限度调动了学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学校校风、教风、学风文明有序,学员学习娱乐活动蔚然成风。
二是创建和谐氛围。学校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为老干部老同志创设快乐学习的文化环境。每年组织以展现老同志时代风采为主题的“艺术周”、“体育月”等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组织摄影专业组进行采风实践活动,在大自然中增长技能陶冶情操;组织书画专业观摩交流,增进友谊提升德艺;组织音乐舞蹈专业举办郊游活动,以大自然为舞台展现艺术风采。校园里歌声飞扬,舞姿婀娜,翰墨飘香,笑声朗朗,大家都在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幸福快乐。有的学员把上老干部大学看成是晚年最幸福、最有价值的岁月,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对学校的挚爱情怀。新乡老干部大学已经成为老年朋友展现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讲述发展变化的精神乐园。
三是配强服务人员。学校先后挑选6名热爱老年教育事业、热心为老同志服务的人员专职做大学保障服务工作,2012年以来每年从办公经费中拿出3万元用于服务保障开支。为加强保障力量和改善工作条件,大学服务人员由2012年前的1人增加到6人,月补助由2012年前的每月100元提升为每月500元,办公室由50平米扩展到了到了200平米,并且为每个工作人员配备了电脑、手机、打印机、饮水机等办公设备,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提升了服务保障能力。在配强专职服务人员的同时,大学还积极发动学员参与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做好今年10月份的校庆工作,学校在学员中招募了100名志愿者,他们为学校事务忙前忙后,不计任何名利,不图任何报酬,成为学校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抓方向定位,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大学作为文化产业协会会员和中国老年协会成员单位,除了正常教学活动外,每年还在社会上组织开展近百场文化活动。先后组队参加省市、全国及国际性中老年艺术大赛、展演60余次,荣获各种奖项150余个。 “教、学、乐、为”的有机结合,使老干部大学这个阵地成为了广大老同志愉悦身心、延年益寿的乐土;陶冶情操、永葆本色的净土;服务社会、再造辉煌的热土。
一是突出时代特色。大学紧跟形势任务发展要求,及时将中央治党治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纳入教学体系,每月将《新乡市老干部工作》简报,发送至每个教学班,让学员及时了解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全市工作动态。同时,借助新型媒体建立了教学微信群,并利用老干部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党的政策,传递政府声音。他们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驻新某部“军史文化展览馆”、“ 新乡市博物馆”打造成学员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把建国以来新乡涌现出的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耿瑞先、裴春亮等一大批先进群体精神,作为感召和引领老干部学员思想政治领地的旗帜,激励他们在服务经济建设、关心教育下一代、扶贫助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建党95周年之际,市委老干部局领导班子带着组织的关怀,看望慰问了在校学习的50年以上党龄的老干部,并为他们颁发了“中原先锋”纪念章。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彰显,在全校师生中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是突出校外特色。大学每年都组织学员走出校园到市新乡市看守所、新乡市监狱、新乡市女子监狱等单位看望教育在押失足青少年。学员们自愿与失足青少年手老手接对子,语重心长鼓励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乐观对待生活。大学艺术团的学员为孩子们唱歌、跳舞、走模特秀;中医理疗班的学员为孩子们刮痧拔罐、按摩理疗,他们为失足青少年送去“心灵鸡汤”的同时还为孩子们送去了爷爷、奶奶般的温暖,用真情实意感化着失足少年。此外,为突出校外特色,大学还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了校外教育辅导站。将空余出来的教室建成青少年教育辅导站,由大学优秀学员担任辅导教员,轮流教授孩子们生活技能和文化知识。学员在将学习成果转化的同时,也为社会青少年创建了一个文化学习、生活实践和接受正能量教育的平台。2012年以来,大学共建辅导站9个,培训中小学生2600余人次,先后300余名学员担任辅导教员。
三是突出关爱特色。大学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组织在校学员开展了“最美老干部,结对贫困生,情系下一代”捐助活动,采取“资助+德助”方式,在物质资助的同时,还注重开展“德助”活动,学员主动与受助学生沟通交流,教育他们学会自强、仁爱、诚信。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组织学员到新乡市鲁堡阳光村、新乡县朗公庙太阳村看望90多名服刑人员的留守子女,并为他们送去学习文具、体育器械等。2012年以来,大学共筹措资金5万余元用来帮组贫困生完成学业,组织在校学员自发捐赠2万余元,解决部分贫困生的就学难问题。此举,在新乡日报、平原晚报、尊老爱幼报都相继给予了跟踪报道。
刚刚过去的新乡“7.9”特大暴雨,导致部分地区群众受灾严重,灾情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7月10日,大学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向灾区儿童献爱心的号召,有着88岁高龄的学员彭兰青老人,冒着40度的高温酷暑,赶了30多里的路程来到大学为受灾儿童献出了爱心,当时工作人员看到老人掏出被汗水湿透的100元钱时,无不为之感动。市电视台对彭兰青老人的善举进行了专题报道,彭兰青同志也获得了河南省委授予的“中原先锋”荣誉称号。
太行山青青,岁岁芳草绿;魏巍大学府,昭昭日月新。伴随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在卫河之滨、牧野湖畔,一所银发学堂正以其朝气蓬勃的活力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向人们展示着新的姿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市老干部大学在为昨天的创举自豪的同时,更为明天新乡老年教育事业的创新砥砺前行,为实现市老干部大学“由办的早到办得好”这一新跨越奋力拼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