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夕阳红似火 银发乐晚晴
时间:2021-10-20 来源:济源市委老干部局、济源日报

  朱全玺:笔耕不辍“歌”济源

  10月12日一早,朱全玺就整理好自己的书稿,准备去打印即将出版的书籍目录。

  81岁的朱全玺,精神矍铄,豪情满怀,仍坚持写作。“这些剪贴本上都是我的作品,大约有600余件。” 朱全玺一边翻看,一边介绍,略显激动。

  身为济源老干部通讯组组长的朱全玺,团结和带领几名成员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写好身边人和事。在工作中,他要求成员们要唱响时代主旋律,体现愚公移山精神、改革创新精神、革命老区精神,讲好红色故事、绿色故事、金色故事、银色故事。

  为此,他经常深入基层采访,挖掘感人故事,采写了许多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他先后推出了《永远的思念》《民兵战斗英雄薛平华》《不可忘却的济源女杰――何玉兰》等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点赞。

  作为住建局的退休老干部,刘安邦对城市建筑和道路的变迁、乡村人民生活、工业项目的发展等有着特殊的感情。

  “济源只要有高层建筑、公园等这些项目建成,我都会去拍照纪录。”刘安邦热衷于用相机去记录济源的每一处发展变化。

  2009年、2018年他还先后两次加入到济源城市规划展览馆举办的摄影展规划布局工作中去,并主动把自己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也无私贡献了出来,在住建局开展的以“壮丽七十载 筑梦新时代”为主题的成就展上,刘安邦更是提供了多幅摄影作品。

  写稿是件苦差事,费脑筋、熬心血。但是,朱全玺却时刻保持着对新闻工作的敏感性,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素材。白天,他穿梭在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记录普通而不平凡的人和事;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满怀激情地将一幅幅画面转化为文字,记录着一点一滴的感动。随着他的长篇通讯《晚节如梅傲雪开》《愚公子孙意志刚,甘把夕阳当朝阳》《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等接地气的新闻稿件见诸报端,不仅宣传了基层典型人物,还提高了济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凭借对写作的热爱,朱全玺用一件件作品,为济源老人代言,为济源代言。

  “写老人事,抒老人志,代老人言。”朱全玺说,他生活在基层,在群众中,随时随地就能发掘报道身边事,要活到老,写到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朱全玺曾荣获“优秀党务工作者” “模范老人” “优秀志愿者” “优秀共产党员” “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 “河南省楹联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刘安邦:追光逐影 用镜头为历史存档

  早晨五点,年过七旬的刘安邦就已经起床,拿出自己的单反相机和无人机开始小心翼翼地擦拭,一阵忙碌过后,站在阳台上看看日出后的天空。

  “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太适合出去拍照了。”

  打电话叫上几个自己的老友,收拾好装备,刘安邦就出门了。

  这就是示范区住建局退休干部刘安邦日常生活的开始——用镜头去记录这座城市的模样,走街串巷去记录城市的熙熙攘攘,跋山涉水去见证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雁去雁归。 

  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6年转业到济源县城建局工作,也就从那时开始接触摄影,爱上摄影,并将之作为毕生的爱好。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他拍摄的很多作品还在全国和省级摄影大赛中获奖,还有的被多家单位出版画册时编辑入册。

  2004年患脑血栓,2014年心脏病发作,放了3个支架,这些身体上的折磨并没有击垮刘安邦,反而让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摄影之路。

  “从胶卷相机、数码相机到单反相机、无人机拍摄,我也特别喜欢去学习研究这些新的摄影技术。”刘安邦总是与时俱进、乐于求学。

  作为住建局的退休老干部,刘安邦对城市建筑和道路的变迁、乡村人民生活、工业项目的发展等有着特殊的感情。

  “济源只要有高层建筑、公园等这些项目建成,我都会去拍照纪录。”刘安邦热衷于用相机去记录济源的每一处发展变化。

  2009年、2018年他还先后两次加入到济源城市规划展览馆举办的摄影展规划布局工作中去,并主动把自己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也无私贡献了出来,在住建局开展的以“壮丽七十载 筑梦新时代”为主题的成就展上,刘安邦更是提供了多幅摄影作品。

  刘安邦告诉记者,他还有很多照片没有来得及整理,很多以前交卷相机拍摄的老照片,需要利用相机、扫描仪等设备进行修复,为此,他也正在学习修图软件,利用闲暇时间把这些老照片一张张修复好,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价值。

  1969年,刘安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他也光荣地佩戴上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刘安邦特意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去搜集照片、整理材料,制作了一份主题为“学党史 颂党恩 跟党走”庆祝建党100周年有感的159页PPT,详细讲述了济源这一百多年来的变迁,并先后受邀到住建局、房管局等多家单位讲解济源城市的发展历史。

  王济锋:跨省调解暖人心

  “您好,我是调解员王济锋,之前受理您的案件,按照协议,你是否收到了赔偿款?”10月13日,记者见到王济锋时,他正在对调解的案件进行回访。

  王济锋,今年62岁,是济源市中级人民法院退休法官,2019年9月退休之后,王济锋受邀作为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参与“道交一体化”试点工作中。

  40多年的法院工作经验,让王济锋处理调解工作得心应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一名老法官特有的优势,成功调解了一起起的案件。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接到申请人的调解申请后,王济锋会根据申请人提交的赔偿清单,按照《河南省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标准》,逐项审查,做到心中有数。

  这份赔偿项目标准,他早已牢记于心,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标准是固定的,看完申请人提交的赔偿清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我一眼就看出来了。”王济锋说,他还会根据被申请人的态度,是否去看望申请人,进行人性化调解。

  谈及案件成功调解的秘诀,王济锋摆摆手,“都是磨出来的,除了讲法律、讲政策,更要有耐心,一次调解不成,就两次,能调解成功的,尽量把调解成功。”

  正是凭借着执着的精神和专业的素养,王济锋调解案件成功率在40%左右。数字的背后,离不开他的付出。加班调解案件,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如果有调解成功的希望,我肯定会一鼓作气,能当天调解成功的绝不隔夜,加会儿班怕啥。”王济锋说。

  为了成功调解案件,王济锋甚至还跨省去调解。

  在一起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案中,被申请人晋城保险公司、晋城亿辇公司同意调解,但希望济源的申请人到山西省晋城来调解。

  “到外地调解还是头一次,能不能调解成功?”王济锋心里直犯嘀咕。

  在面对面的调解过程中,王济锋分别给三方做思想工作,分清责任,讲清利害,经过苦口婆心的调解,最后三方互谅互让,达成了调解协议。

  “只要能调解成功,跑再远也是值得的。”王济锋说,小车不倒只管推,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他要发挥余热,服务人民,全心身地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家荣:做好新时代退休“答卷人”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对于在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王屋镇工作了大半辈子的陈家荣来说,他用时间和实际行动践行了什么是愚公移山精神。

  “我一辈子在王屋镇工作,几十年从没有离开的想法,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扬新时期愚公精神,把为王屋人民干实事好事做为人生的最大快乐,我心满意足。”

  这是已经退休十八年的陈家荣对自己多年来工作的总结。

  “不忘初心常励志、晚霞映红王屋山。”这也是人们对陈家荣的赞誉。

  陈家荣出生于1949年,1972年被分配到王屋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他把自己几十年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王屋。

  陈家荣曾任王屋镇人大主席兼王屋景区首任局长,在此期间他亲自见证和参与了王屋景区最初十年的开发与建设,并在2019年撰写了《王屋景区最初十年的开发与建设》,回顾和总结了这段艰苦奋斗的历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王屋景区最初开发与建设的这段历史,从中找到“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历史价值,激发当下年青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新时代退休也要有新作为。退休以后的陈家荣并没有彻底放松过上悠闲地生活,而是选择退休不褪色,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继续发挥余热为人民服务。

  为了弘扬愚公移山精神,陈家荣刻苦学习,撰写文章,积极参与《王屋镇志》编写,他撰写的《对镇村关心下一代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被载入市关工委成立20周年文件汇编,在全省“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征文大赛中,他撰写的《我村贫困户赵永得的美好梦想》获二等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陈家荣就是王屋镇老干部党支部的火车头,他在老干部、老党员中一直强调,“我们进入新时代,一定要有新思想、新举措、新方法、新作为。”

  退休以后的陈家荣还担任王屋镇老干部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并且创立了“一个不忘,两个管住,三个支持,四项服务,当好五员”的工作经验,王屋镇老干部党支部连年被济源示范区评为“先进党组织”。

  以前工作忙的时候,对家庭的关心不够,退休后的陈家荣也更加关心自己的家人,现在他的家中已是五世同堂。他孝敬长辈、关爱妻子、以身做则为儿孙做好榜样,注重家风建设,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真做好教育下一代和家风家训的推广工作。

  陈家荣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模范老人”、“关心下一代特殊贡献奖”,2018年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卢多芳:不忘初心献余热

  “卢书记党课讲得最好,特别生动,听他讲党课就是一种享受。”这是示范区教育体育局离退休干部对卢多芳的评价。

  今年72岁的卢多芳,2016年任教体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2020年,他被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党支部书记,卢多芳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每季度给党员上一次党课。上党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故事、济源党史故事、红色故事等。

  “党课不仅要通俗易懂,还要生动活泼,讲到大家的心坎里,这样大家才爱听。”卢多芳说。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为讲好党课,卢多芳经常去新华书店、档案馆里查阅资料,为自己“充电”。一来二去,工作人员也渐渐和他熟识。

  “卢老先生经常来查阅资料,边看边记笔记,一坐就是一上午。”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张帆说。

  除了为老干部上党课,卢多芳也经常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党史。“少年强则国强。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通过为学生讲党课,让他们感受前辈们的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卢多芳说。

  在卢多芳家里,有一摞厚厚的手写稿件。记者随手翻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稿件,长达17页,每一页都工工整整、密密麻麻,有多处做了批注,令人震撼不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党的故事写下来,才能更好地记在心里。”卢多芳说。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卢多芳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强化组织建设,不仅坚持上好党课,还经常组织开展“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等活动,总结了党建工作“抓重点,走出去,请进来,动起来,做起来”十五字诀,把党建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卢多芳有信念、讲奉献,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也成为了离退休干部的榜样。在他的带领下,老同志们人人有项目,个个搞研究。

  “虽然退休了,还得找点事干,老卢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我们的想法。在他的鼓励下,我们联合学校,多次举办‘家庭教育进班级’’亲子共读’等活动,成效显著。”退休干部刘西文说。

  谈及今后工作,卢多芳表示:“只要社会需要、组织需要,我会继续发挥作用,讲好每一堂党课,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责任编辑:王沛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