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一棵树 洒满田园一片情 ——记获嘉县政协退休干部张庆连
时间:2020-01-06 来源:政治待遇处

  现年73岁的张庆连是获嘉县的一位林业高级工程师,退休以后,他兼任县关工委副主任、老促会副会长、老科协副主席。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3年如一日,穿行于田间地垄,徜徉在果园林间,用51年的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免费为林农、果农服务,把自己的汗水、心血、学识和智慧倾情奉献给农民朋友,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随叫随到的高级技术顾问”。

图片

穿行田间地垄,传授科技知识

  身为获嘉县老促会副会长,张庆连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区群众要致富,就必须提高群众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图片

  2006年退休后,张庆连自费购买了手提电脑、投影仪、电动车,精心制作了百余个农业、林果业、畜牧养殖业、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课件,深入田间地头,把最新的实用科技送给群众。太山村农民周新桥经过张庆连的培训,把一个红薯粉条加工小作坊发展成为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带领2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一天傍晚,张庆连接到晚秋黄梨种植户宋迎祥打来的电话,说苗木出现了问题。他二话没说挂了电话就推车出门,当时天色已晚,六七级北风呼呼地刮着,当他顶着刺骨寒风来到果园时,全身都被冻透了,他不顾寒冷劳累,马上查看苗木,找到问题并提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及时挽回了果农的经济损失。十三年来,张庆连走村进户,足迹踏遍全县的每个角落,行程1.5万公里,为获嘉县乃至全国各地林农果农免费提供技术服务5000人次,举办培训班300多期,培训5万多人次,自费印刷发放林业技术资料2万余份,为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奔小康倾注了全部精力。

图片

搭建科技平台,帮助农民致富

  为了帮助老区群众发展高效农业、摆脱贫困,张庆连帮助群众建起了果树、花卉、葡萄等产业协会和林学会,协会会员达3000余人,建起了猕猴桃、草莓、梨和珍稀花木研究所。这些遍布11个乡镇的农林专业合作组织为群众搭建起学习科技、交流经验与信息的平台,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大家抗风险和致富能力。

图片

  张庆连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农民群众建起林果种植、畜牧饲养、农产品加工等15个科技示范基地,经常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产品品质,获得更好收益。在他的帮助下,革命老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何国华引种了清香薄壳核桃,带动全县薄壳核桃种植,亩均收入5000元,结束了获嘉县没有薄壳核桃的历史。一次,革命老区东张巨村果农刘长征给张庆连发来照片,说他的葡萄园里出现了一些从没见过的害虫,不知道如何防治。张庆连立即告诉他,这是“介壳虫”,要立即使用“杀扑磷”防治。刘长征当天就进行了防治,效果很好,他的葡萄园每亩收入达到1.3万元,走上了富裕道路。

倾情园林设计,徜徉绿色家园

  张庆连不仅免费为果农提供大量实用技术,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先后为获嘉县同盟山、新乡县龙泉苑、辉县市孟电集团、山西阳城李街村观光园区、郑州绿叶观光采摘园等120多个企业、村庄、种植户、个人进行园林设计。看到自己的平生所学变成一个个美丽怡人的园林,张庆连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欣慰。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所有设计都不收取任何费用。他常说:“我和老伴儿都是林业高级工程师,都有退休金,钱够花了,给朋友们帮点忙怎么能收钱呢?”

图片

  退休后,张庆连回到获嘉县太山镇北小庄村老家,将庭院绿化与庭院文化相结合,将庭院居住功能与庭院家风教育相结合,把家中院落建成远近闻名的“生态家园”。自建成后,先后接待过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和周边的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2018年、2019年,获嘉县委宣传部、获嘉县妇联颁发的“最美家庭”和“美丽庭院”示范户的匾牌,2019年7月1日,获嘉县委将生态家园定为“党员教育示范点”“三家”教育示范点和“美丽庭院”示范点。

潜心编书育人,续写出彩人生

  退休后,张庆连利用点滴时间认真总结参加工作以来55年的工作经历、科研成果、调研报告、树木和花卉种植技术、培训班教材以及对生态建设的理念,编写成6本书,150万字,自费印刷,无偿赠送给热爱林业、敬畏绿色文明的年轻工作者。同时把自己从1965年到2019年共55年的工作日记120本,认真整理成书,赠送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传承和借鉴。

图片

  张庆连同志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他觉得,将自己一生所学服务于广大农民朋友,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就是最快乐、最有价值的退休生活。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中国林学会“劲松奖”、河南省“绿化中州”等荣誉奖项。他以自己的执著追求书写着一部无悔人生,展现了新时代离退休干部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王沛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