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特殊群体 救助失依儿童 ——记鲁山县人大退休干部高树森
时间:2019-12-26 来源:政治待遇处

  鲁山县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高树森同志,退而不休,自2010年担任县关工委执行主任以来,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在他的组织带领下,鲁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通过为青少年办实事解难事、为失依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救助困难孩子,踏遍鲁山青山

  鲁山县位于伏牛山东麓,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穷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山区家庭困难的孩子较多。高树森情系山区孩子,在带领关工委的老同志们到山区学校调研时,发现不少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单靠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难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为此,他四处奔波,创立“鲁山平安德才助学基金”,募得善款64万元,先后资助1572名孩子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业, 35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图片

  2013年,在救助困难儿童时,他发现了一个特殊困难群体——失依儿童,这些孩子或父母双亡,或爹死娘嫁,或父母憨傻,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致使这些孩子境遇特别艰难。比如熊背乡宿王店村的赵帅雨,6岁时父亲触电身亡,7岁那年母亲又患乳腺癌去世,他和姐姐跟着70多岁的奶奶生活,困苦的家境使高树森同志触目伤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促使他向鲁山县委、县政府汇报,帮助这些孩子摆脱困境。高树森同志身体力行,组织带领关工委的8名老同志,不顾年老体弱,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翻山越岭,深入到全县25个乡镇,入校、入村、入户逐一核查,确定需要救助的失依儿童174名。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他建议将这174名孩子与县直109个单位和爱心团队进行结对帮扶。县委及时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帮扶单位要妥善解决这些孩子的生活困难,直到年满18周岁。从此,这174个失依儿童生活有了保障。

督查鞭策,做实做好帮扶工作

  为把帮扶救助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高树森同志不辞辛劳,锲而不舍,带领关工委一班人马,采取与失依儿童逐一见面的方法,对帮扶情况进行核实,并定期写出督查报告,肯定成绩、查找不足、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实事求是、不留情面。报告呈送县委主要领导,发送到各帮扶单位,这对个别工作落后的单位触动很大,很快加强了帮扶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帮扶工作的均衡发展。在高树森的带领下,这样的督查调研一年至少一次,2014年至今从不间断。

图片

不断创新,促使帮扶工作常态化

  为加大帮扶失依儿童的工作力度,并使工作常态化,在高树森同志的建议下,2018年12月17日,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全县精准扶贫帮扶失依儿童工作专题会,县委、县政府出台文件,把帮扶失依儿童纳入县精准脱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各中心学校建好帮扶台账,根据有进有出的原则,及时调整帮扶对象,促使帮扶工作常态化。在第一批帮扶剩余的112名失依儿童基础上,新增136名失依儿童,一并交由县直有关单位和爱心人士进行结对帮扶,不仅统一了帮扶标准——小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500元,高中生每人每年2000元,而且明确要求考上大学的继续帮扶。高树森同志还广交朋友,拓宽帮扶渠道,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加入到帮扶失依儿童行列,先后帮扶120多人次。

图片

成效显著,赢得广泛赞誉

  5年的时间过去了,第一批帮扶的174名失依儿童,一个也没有落下,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健康成长,“感恩社会,报效祖国”已植根于他们的心中。在年满18周岁脱离这一群体的62名孩子中,有6人考上了大学,8人考上了技校,其余也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带领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如鲁阳镇小贾庄的贠项诚每月给奶奶寄回3000元,他家已成为村上的首批脱贫户。由于帮扶工作成绩显著, 2015年以来,高树森先后荣获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虽然年逾古稀,高树森仍以晚霞也要映后人的进取创新精神,踏上新征程。

图片


责任编辑:王沛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