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革命初心,永葆政治本色。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有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拼搏精神,牵手村民攻坚克难摘穷帽;
他们怀着“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炽热情怀,带领群众步履铿锵奔小康。
他们就是广大离退休干部。在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他们积极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脱贫攻坚增添了强大正能量。
搭平台,用心用情强优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向中原人民作出的“承诺书”。
我省有100多万名离退休干部。如何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省委老干部局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通过媒体平台联名发出倡议,号召全省老同志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增添正能量。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省老干部工作部门聚焦抓好“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打赢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围绕省委脱贫攻坚总体部署,组织开展“不忘红色初心助力出彩中原”系列活动,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当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员、精准扶贫的战斗员、脱贫发展的指挥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全国市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推进会在河南召开后,广大离退休干部更是以行动镌刻初心、用奉献诠释担当,打出“扎根基层驻村扶贫”“文化下乡宣传扶贫”“调查研究建言扶贫”“发挥特长科技扶贫”“热心公益引资扶贫”“护苗行动专项扶贫”一整套强有力的组合拳,彰显了河南特色、形成了河南影响,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组织引导5万多名老专家开展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扶贫活动10万余次、受益群众60多万人;
组织引导16万名老同志开展帮困活动,帮扶款物价值8000多万元、受益群众达40多万人……一曲曲助力脱贫攻坚的红色主旋律唱响中原大地。
扛责任,“头雁回归”献余热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
经济落后、问题层出不穷的鹤壁市淇县庙口镇马圪垱村是出了名的“问题村”。去年,年近七十岁的退休干部朱国忠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他上任后一直吃住在村部,把村里的事当自己的事。”村民朱明喜说,老支书用了4个月就带领村里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完成5000多平方米的道路硬化。
面对村里的矛盾纠纷,朱国忠寻“病根”、开良方,建起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等人组成的骨干团队,牵手党支部开展各种活动。老同志们耐心细致地开展一对一慰问、心连心帮扶,把早日摘穷帽、断贫根的信念植根在村民心中。
与马圪垱村相隔不远的灵山街道大石岩村,也在老党员徐光的努力下发生诸多变化:曾经是荒山秃岭、悬崖峭壁,如今是群峰苍翠、公路连绵。
2016年,省直机关退休干部徐光放弃了“读书写字种花草,听雨观云品酒茶”的生活,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大石岩村担任第一书记。家人笑着说他“戴了一辈子大盖帽,老来换顶破草帽”。徐光却说,不回来有一百个理由,回来只是因为受党教育多年,要履行党员义务,实现报效乡亲的愿望。
徐光把村里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军人、老家长、老骨干、老干部聚在一起共商村事,还给他们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七老”团队。
每天清晨,“七老”们探山寻路,借助太行山优势资源深耕旅游市场,已成为大石岩村一道亮丽风景。“七老”们偷偷告诉记者,老徐心脏里还放着4个支架。
如今,一名名老党员和一个个面貌一新的村庄,已成为河南老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出彩名片。越来越多的老同志发挥余热、回乡奉献,扶贫解困、治穷治乱,聚焦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诠释老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攻难点,宣讲调研出良策
“打竹板,哗哗响,咱把脱贫攻坚讲……大干三年并两载,贫困帽子摘下来……”
金秋时节,退休老教师谭艺文等人自编自演的文化扶贫演出,在平顶山市鲁山县团城乡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演。
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文化扶贫下乡活动,在全省各地还有很多。他们创作了《扶贫歌》《家乡新貌》等一大批透着乡土气息的文艺作品,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
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
广大离退休干部在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引导下,深入基层一线,宣讲脱贫政策、调研脱贫情况,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作为老区建设的志愿者,我要以笔为武器,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这是张松涛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张松涛是洛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曾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他长期走访贫困村民,执笔起草了《“精神贫困”怎样破?用精准服务促立志、用产业带动促脱贫》《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等30多篇调研报告,提出的大部分建议都进入了当地政府的决策程序。
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问题,濮阳县近2000名老干部成立扶志组,采取谈话、教育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脱贫志向,有效整治“懒、愚、混”的顽疾。
南召县发挥老干部优势,成立“编外扶贫工作队”,帮助孤寡老人住进明亮洁净的新房。老同志们定期上门,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没有好政策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帮扶对象宋长明说,他还编出很多顺口溜,写在新房的墙壁上。
展情怀,造福乡亲办实事
“科技能够兴农,科技必然富农。”这是吴育谦坚守的工作信条。
开发ERM5.0种植软件、开办农民讲习所、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从洛阳市科技局退休后,吴育谦没有在家休息,到处寻找优质资源,为缺乏技术的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和吴育谦一样,濮阳县高级农艺师王盼阁也是个科技能人。无论严寒酷暑,退休后的她长期扎根贫困地区推广增产增收农业技术,为群众讲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对这位老人,城关镇前田丈村村民王瑞亮充满感激,逢人便说“有老王在,种啥都不愁。”
撑起一把伞,点亮一盏灯,带动一方富。
不顾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民权县老干部白本正坚持钻研农业科技,并在龙塘镇开发出“百亩富硒小麦基地”,引导村民特色种植增产增收。
不顾路远坑深、田路难行,西华县老干部李文琦带领贫困村民种植大田桃树,实现“桃套麦”“桃套花生”一年三收。
不顾视力下降、体力不支,舞阳县老干部刘贯群潜心钻研长毛兔品种的改良,带动周边群众养殖长毛兔,使姜店乡冻庄村成为富甲一方的长毛兔养殖专业村……
“ 干,要把人生的第二次辉煌留在这片土地上,要让村庄美起来,村风淳起来,村民富起来!”老干部们斩钉截铁,把务实为民的实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为确保村民平安过冬,镇里来了几名干部和我们一起进行排查。大家冒着寒风和冷雨,在仅有2℃的低温环境连续工作6个小时才把全村走了个遍……”现年74岁的杜年杰扎根孟津县横水镇西沟村12年,留下数十本这样的“民情日记”。西沟村位置偏僻、信息不畅,杜年杰创建了网络“爱心直购”销售模式,这是他边记录边思考的成果。
在贫困地区,上学、看病等这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最牵动老同志们的心。
为了帮助贫困先心病患儿,省关工委联合有关单位启动“精准扶贫·护苗行动”,解除这些家庭因病返贫的困扰;为了把特殊的关爱送给贫困学生,信阳市关工委积极争取全国“春苗营养厨房”项目,改善当地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
“夕阳红”映得“满村红”。老同志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着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励着更多人投身脱贫攻坚。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段君海表示,“我们将继续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广泛搭建平台,组织广大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不忘红色初心,助力出彩中原’活动,引导老同志传承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传统、接续党的事业,为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为脱贫攻坚帮智出力、为中原更加出彩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高锐